灌溉工程
小编精选
关注TOP
热评
灵渠-兴安灵渠景区介绍
灵渠,古称湘桂运河、兴安运河,位于桂林市兴安县境内,明洪武二十九年 (1396年)由监察御史严震直主持修灵渠。灵渠主体工程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门、堰坝、秦堤、桥梁等部分组成,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尽管兴建时间先后不同,但它们互相关联,成为灵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灵渠,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同时也是世界上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灌溉工程
9034 143
四川都江堰风景区-成都都江堰景区介绍
都江堰景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 灌溉工程
5.9万+ 545
它山堰-宁波它山堰景区介绍
它山堰于浙江宁波市鄞州鄞江镇它山旁,为唐太和七年由县令王元玮创建,是我国现存的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同时还与都江堰、郑国渠以及灵渠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它山堰是中国水利史上首次出现的块石砌筑的重力型拦河滚水坝,全长113.7米,堰面顶级宽3.2米,第二级宽4.8米,总高5米,其选址合理,设计科学,具有阻咸、灌溉、泄洪等功能。
灌溉工程
7516 72
天宝陂水利工程在哪里 天宝陂简介
天宝陂是唐代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是闽东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现存长289米,其中150米为唐至明代所修旧坝,坝高3.5米,2020年12月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天宝陂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年),北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重修,改称“祥符陂”,元符元年(1098年)再度重修,熔铜汁固其基,又改称“元符陂”。
灌溉工程
127 3
槎滩陂-江西槎滩陂水利风景区介绍
槎滩陂为南唐周矩(爵誉村周氏开基祖)始建,时间约在958年前后,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集雨面积1070平方公里,南北干渠和东延干渠总长近40公里,人称小都江堰,是一个具有防洪、发电、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的水利工程。槎滩陂以木桩定位,用竹条编织竹笼装石填压成陂身,以横江遏水,陂旁另开泄洪渠道,又于滩下七里许采石筑减水小陂分水灌溉。槎滩陂坝长400多米,坝身高4米,坝顶宽近8米,坝脚宽约20米。槎滩陂建有滚水坝,溢流堰,竹筏道;分水鱼嘴,进水闸,节制堰;有泄水闸,分水闸,跌水闸等38座,还建有倒虹吸管一柱、穿山隧洞一个,大、小渡槽250多座。
灌溉工程
1845 50
丽水通济堰-浙江省通济堰景区介绍
通济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边,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浙江省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1962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2001年06月25日,通济堰作为南朝至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4年通济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一水利工程不仅为当地农田提供了灌溉水源,还起到了防洪、排涝等重要作用。
灌溉工程
1084 46
木兰陂-莆田木兰陂景区介绍
木兰陂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区西南5公里的木兰山下,木兰溪与兴化湾海潮汇流处,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木兰陂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是著名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全国五大古陂之一,至今仍保存完整并发挥其水利效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沿渠配套工程一百多座,可灌农田25万亩。此陂自宋至今近千年,经过无数次洪潮冲击,现仍巍然屹立,继续发挥作用。馆外湖光山色,景物宜人,尤其在春水初涨,溪水漫陂入海时,白浪滔滔,有“木兰春涨”之誉。
灌溉工程
2099 68
西藏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介绍 西藏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历史意义
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目前海拔最高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萨迦县地处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土多水少,为充分有效地利用水源,从宋末元初时期开始,萨迦人逐步在冲曲河(萨迦河)沿线建立蓄水灌溉系统。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在萨迦寺北面分成三道支流,由一座三门水闸控制,三支流通向三汪蓄水池,其间亦各有一水闸控制,蓄水池大体采用敞口形式,由引水渠、池体和出水管网等组成。据不完全统计,萨迦灌区仍有400多个蓄水池在发挥作用,灌溉着河谷平原约10万亩的青稞产区。
灌溉工程
480 3
白沙溪三十六堰简介 白沙堰在哪
白沙堰即白沙溪三十六堰,自东汉建武年(公元27年)开建,覆盖了白沙溪的全部流域,受益农田27.8万亩,仍有19座堰在发挥作用。当时卢文台率领手下官兵见当地老百姓因白沙溪天灾连年,运用“以潭筑堰蓄水,开渎引水灌田”的方法,在白沙溪上拦水筑一字形堰坝开渠引水灌田。此后200多年间,卢文台及其部将后人与当地老百姓陆续在白沙溪修筑堰坝引水灌溉,完成横跨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共计36座堰坝的梯级堰群,形成了潭、堰、塘、井、泉相结合的用水体系,极大提高了供水保证率。
灌溉工程
26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