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文化
小编精选
关注TOP
热评
乐安花灯会-乐安县乐安花灯会景区介绍
佛山罗村乐安花灯会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延续三百多年历史,成为南海区内最大型的新春传统民俗活动之一,是佛山春节盛大的民俗活动。每年春节期间(大年初九),南海罗村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盛大的“乐安花灯会”,五彩缤纷的莲花灯,吸引了珠三角地区游客前来观赏。每盏乐安花灯都是经过近百道工序纯手工制作而成,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除了可以看到各色花灯,还可观赏佛山传统民俗工艺。
风俗文化
344 17
广府庙会-广州广府庙会景区介绍
广府庙会是广东"一城一特"春节活动之一,是广东省地方传统民俗文化,广州市越秀区在传统元宵节期间,即农历正月十五至廿一举办的传统庙会。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广府庙会开幕式设在元宵节当天,为期七天,是一项广府文化嘉年华活动。广府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风俗文化
1967 88
火宫殿庙会-长沙市火宫殿庙会介绍
火宫殿火神庙会是融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地方传统民俗活动。每当传统大型节日都会举办民俗文化庙会,如中秋节、春节等,各地游客在百年老字号长沙坡子街火宫殿内参加各种庙会活动。古戏台上,相声、小品、杂技、魔术、舞蹈以及湖南本土花鼓戏精彩上演;台下棕编、糖画、面人、剪纸,让游客洞悉民间艺人“非遗”手工技艺的精彩;庙坪内各种美食琳琅满目芳香四溢;集中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湖湘民俗文化。
风俗文化
664 63
放河灯习俗介绍 放河灯起源 放河灯发展
放河灯又称放荷灯,是汉族传统习俗,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一些地区放河灯不限于七月半和逝世忌日,三月三歌节、锅庄节、上巳节、三月节,也放河灯。它流行于全国各地,尤其是福建、广东、四川等南方地区,我们邻国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少男少女亦有沿河顺水放灯祈福的习俗。
踩街简介 踩街起源 踩街特色
踩街文化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其诞生于中国隋唐时期,最早是春节期间百姓自发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相互庆祝。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多种形式的踩街风俗,其中以福建省最为有名,福建又以泉州为冠。泉州“踩街”的主要传统艺术形色,有人们熟悉的“贡球舞”(彩球舞)、“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大鼓吹、笼吹、龙虎斗、南音清唱、弦管、十音、五音、舞狮、弄龙、阁车、高脚戏、歌仔戏、装人、纸塑巨像、“旗锣鼓枪”等多种多样。参加“踩街”的人成千上万,向为闽省之冠,被誉为泉州的“狂欢节”。
潮州大锣鼓简介 潮州大锣鼓作品特点 潮州大锣鼓流行地区
潮州大锣鼓,是广东潮汕地区传统音乐中的一种,是一种由锣鼓乐与管弦乐组合而成的演奏形式。潮州大锣鼓由历代相沿的鼓吹乐类演变而成,是潮汕地区汕头、潮州、揭阳最具群众性的乐种之一。凡是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潮州大锣鼓的风采。每逢年节或地区风俗佳节,大锣鼓便声震百里。
舞龙介绍 舞龙发展历史 舞龙表演
舞龙俗称舞龙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舞龙是在龙文化的基础上,以表现龙精神为载体而产生的;汉朝时人们舞龙求雨,龙舞既有礼仪性质,又是娱乐节目。龙的样式要比狮的样式多,有用稻草扎成的草龙,有用布缝制的布龙,有在草龙的基础上插上火把或焰火、香火的火龙等;舞蹈动作也以武术功底为基础,仿龙的升腾、盘旋、翻滚等。火龙大部以夜幕为背景,舞龙者在硝烟焰火中狂舞,更有一番浪漫气息。舞龙也以鼓乐伴奏,与舞狮一样,各地多用本地民间传统音乐,所以略有不同。如今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挂钱简介 挂钱历源发展 挂钱习俗
挂钱,是中国北方地区贴在门楣、房檐上的一种传统剪纸艺术,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由于图案清晰绚丽,花纹细腻精美,又因图案多为古钱状,故古人才将其称“挂钱”。挂钱的叫法多种多样,包括“挂签”、“挂千”、“吊钱”、“过门笺”、“门吊子”等,这些都体现了不同地区对这一传统艺术的称呼差异。新春佳节,北方乡村的人们喜欢并且都很自然地在自家的门楣上贴上一排色彩缤纷的“挂钱”,作为新年点缀,借以邀引财源;除门檐、房檐下,也有把它贴在财神洞、仓库、鸡舍、猪舍和井台上的。
放爆竹简介 放爆竹历源发展 放爆竹主要影响
放爆竹是中国传统民间风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到现代,大多数人已经不再相信传统中的迷信元素,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同时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迎祥纳福的美好心愿。。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回娘家简介 回娘家历史渊源 回娘家地域分布
回娘家,在中国北方又称走娘家,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汉族岁时风俗。每年正月初二、初三,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还俗称迎婿日。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带手或伴手。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
杀年猪简介 杀年猪背景 杀年猪的风俗及意义
杀年猪是汉族的传统年俗。平时杀猪家里人一时半会吃不完,一般都是卖了换钱花。唯独过年(春节)是个例外,进了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民间谓之“杀年猪”。杀年猪也有规矩。一般在宰杀前,主人要适当节制猪的饮食,让猪逐渐清洁内脏;有的杀年猪时要点香烛,表示对“杀生”的忏悔和敬畏。
小年简介 小年起源 小年节日风俗
小年,也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小年下”、“小年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小年起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属于祭祀节日。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秦汉时期,中国就开始祭祀灶神;宋代祭灶较为隆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老式土灶逐渐消失,祭灶仪式逐渐没落,人们对灶君的信仰减弱。但是过“小年”的传统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习俗。小年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序幕正式拉开,人们开始进入忙碌而充实的备年状态,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吃饺子简介 吃饺子历史传说 吃饺子民风民俗
吃饺子流行于北方地区,一般除夕吃肉馅,大年初一吃素馅;北方不少地区在初五这一天,也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形态甚多,有冠顶饺、蝴蝶饺、金鱼饺、花边饺,也有推捏、叠捏、扭捏、花捏的月牙饺,以及挤捏的木鱼饺。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饺子的形状颇似元宝,煮熟后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好兆头;南方则多数做年糕和汤圆,年糕谐音“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中国朝鲜族鹤舞 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族鹤舞 朝鲜族鹤舞【非物质文化遗产】
《朝鲜族鹤舞》起源历史悠久,中国朝鲜族独有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它具有民族特色和艺术研究的价值,对于研究中国朝鲜族舞蹈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民族舞蹈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很难发展,专业表演机遇越来越少,发展举步维艰。有表演才能并掌握鹤舞艺术的人才老化,骨干力量流失严重,老、中、青、少年人才断档,青黄不接,致使鹤舞面临濒危。2008年06月,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申报的“朝鲜族鹤”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俗文化
577 15
竖蛋简介 竖蛋干什么 竖蛋是什么节气
春分竖蛋也称春分立蛋,是指在每年春分这一天,各地民间流行的“竖蛋游戏”。早在4000年前,中国就有了春分立蛋的传统,当时是为了庆祝春天来临。在春分日这一天,选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鸡蛋,轻手轻脚在桌上把它竖起来。“立蛋”除有立住鸡蛋的本意,亦有“马上”、“添丁”之意,意味着人们祈祷人丁兴旺,代代传承之意。现在这个中国习俗也早已传到国外,成为“世界游戏”。
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 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非物质文化遗产】
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流传于新疆的伊犁,是哈萨克民族的传统舞蹈。2011年5月23日,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语,意为“黑色的走马”,最初是一种哈萨克人用来模仿马的走、跑、跳等姿态的简易形体舞蹈,逐渐演变成了哈萨克民间舞蹈的代名词,表演者常把劳动、生活中具有浓郁特色的各种动作融和进舞蹈,使“卡拉角勒哈”的舞蹈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风俗文化
563 25
四明南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四明南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明南词也叫“四明文书”。浙江省传统地方曲艺的一种。用宁波方言说唱的弹词。流行于浙江宁波一带。原为文人的业余演唱,清末出现专业艺人。早期为按生、旦、净、末等分角色演唱,后发展为一人自弹三弦演唱,一人打扬琴伴奏,也有二三人加用琵琶、二胡等伴奏的。唱词为七字句。传统书目均为长篇,有《珍珠塔》、《玉蜻蜓》、《双剪发》等三十余部。 曾称“宁波文书”。系宋代的陶真,明代的弹词衍变而成的浙江曲种,流传至宁波城区和郊县。清末至民国初期为鼎盛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衰落。现已濒临失传。
风俗文化
243 10
莱芜梆子 非物质文化遗产莱芜梆子【非物质文化遗产】
"莱芜梆子",又名"莱芜讴",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剧种,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中的奇葩。2008年6月7日,山东省莱芜市申报的莱芜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东莱芜梆子的音乐具有鲜明的特色,其唱腔高亢雄壮、高昂粗犷、刚劲挺拔、激烈奔放,气氛热烈,旋律平实、行腔流畅,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是中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之一,是莱芜文化滋养而成的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奇葩。
风俗文化
923 31
畲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畲族三月三好玩吗
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在这一节日里举行盛大歌会,并祭祖先拜谷神,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并且,还要吃乌米饭,缅怀祖先,款待来客,故“三月三”又称“乌饭节”。畲乡景宁“三月三”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不断挖掘畲乡风情内涵,不断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成为畲乡景宁的一大品牌。2008年6月14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申报的畲族三月三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俗文化
183 19
周村烧饼制作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村烧饼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村烧饼作为淄博市周村名吃,曾获“山东省免检产品”、“国家绿色食品”等荣誉。周村烧饼制作技艺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据《资治通鉴》记载,汉恒帝延熹三年,就有贩胡饼者流落山东境内,世代相传,风靡各郡县。周村烧饼的特色是“薄、香、酥、脆”,堪称饼中一绝。“形似满月,薄如秋叶;落地洙散玉碎,入口回味无穷”。2008年06月07日,周村烧饼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