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曲艺
小编精选
关注TOP
热评
藏族说唱古尔鲁 古尔鲁简介 古尔鲁特点
古尔鲁,道歌说唱,敦煌文献中就有布德贡杰时期的古尔鲁,证明当时在藏族社会中流行有"古尔鲁"这种说唱艺术。2021年5月24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申报的古尔鲁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白族说唱大本曲 大本曲简介 大本曲特点
白族大本曲是流传于中国境内的一种白族民间特有的说唱艺术,白族大本曲也叫“唱大本子曲”、“大本子”,有长篇故事含义,故唱大曲可以解释为唱长篇故事的曲子,在白族民间,经过数百年的演出发展,深深扎根于白族生活之中,在白族人民精神生活领域中起到很重要作用,寓教于娱乐之中是白族大本曲的艺术魅力。2021年5月24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申报的大本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水族说唱旭早 旭早简介 旭早历史
《旭早》又叫水族双歌,水语称为“旭早”,其传承以社会性、松散型为特征,是水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说唱艺术,演唱于婚丧嫁娶、立房盖屋、节日宴会等场合。流传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双歌内容多是反映开天辟地和先民们艰苦创业的内容,一般是在婚丧、祭祀、节日场合唱的贺歌,大多没有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双歌是水族独特的一种歌谣形式,双歌分为两类:一是敬酒、祝贺、叙事的双歌;二是带有寓言性质,有说有唱,兼有简单表演的综合艺术型的双歌,简称为说唱结合双歌。水族祝酒类双歌,歌首有众人同唱的起歌唱和,歌尾有众人重复末句的陪衬和帮腔,这种调动在场人员积极投入参与的方法,既起到烘托场面气氛的作用,又具有鼓励和祝贺的美好意愿。
苗族说唱嘎百福 嘎百福简介 嘎百福特点
嘎百福,苗族的一种说唱文学形式。又称嘎别福或嘎福歌,是流行于黔东南地区的一种说唱文学,它在民间诗歌和传说故事的基础上融合而成,演唱者时而叙述时而呤唱,其内容多是反映民事纠纷和社会现象方面的 嘎百福 真人真事。苗族曲种。流行于贵州省雷山、台江、剑河、丹寨、凯里和榕江一带。嘎百福以说为主,以唱为辅,说唱生动,富有风趣。说唱者善于运用比喻的艺术表现手法,讲求贴切,想象丰富。内容既有热情的歌颂,也有深刻的讽刺,表现了苗族人民爱憎分明的性格。
中国曲艺末伦 末伦简介 末伦历史
末伦是壮族的一种传统曲艺品种,流传于广西百色靖西县、德保县、那坡县、大新县、天等县、龙州县、宁明县等地,以及越南高平等地区。其中心区域在靖西县,并集中分布在靖西的新靖、武平、渠洋、新甲、魁圩、安德等乡镇。末伦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而广为流传。
陵川钢板书简介 陵川钢板书特点
陵川钢板书是山西省陵川县的地方说唱艺术。因说书者手持钢板演唱而得名。2021年5月24日,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申报的陵川钢板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非遗陕州锣鼓书 陕州锣鼓书简介
铿锵有力的锣鼓声、高亢粗犷的旋律,集“敲、说、唱”于一体的曲艺表演……如今,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古老传统的民间艺术频频上演,奏唱着关于地方文化和美好时代的朴实声腔。2021年6月10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公布,河南省有12项非遗入选,涉及民间文学、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多个类别,其中三门峡市陕州区的陕州锣鼓书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传统曲艺
135 1
都昌鼓书简介 江西传统说唱都昌鼓书 都昌鼓书怎么样
都昌鼓书是一种江西省的传统说唱艺术。道具是一鼓一板,击鼓渲染气氛,打板点拍节奏。这种形式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清《都昌县志》载:“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8年)从祀”于大成殿的有大批先贤先儒。在祭祀和佾舞图中,乐器有建鼓、大鼓、楹鼓、应鼓、巩鼓、编钟、特磬、笙、笏、篪、笛、瑟、琴、埙、排箫、搏拊等。可见,鼓在一千五百年前已为都昌乐器之最。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都昌各处仍有制鼓者,且品种繁多,堪称鼓之乡。搏拊,空心木乐器,须置架上,由双手或单手击打演奏。
国家非遗龙头琴弹唱 龙头琴弹唱介绍
弹唱艺术最早起源自西藏的阿里地区,当时人们将今藏族同胞用于弹唱伴奏的龙头琴称之为“阿里琴”。后来二世嘉木样大师在西藏学习的时候,把阿里琴带到了拉卜楞寺,成为藏传佛教的主要伴奏乐器。从此龙头琴一直作为拉卜楞寺院中的佛教音乐形式被保存了下来。弹唱也成为藏传佛教寺院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音乐形式之一,广大的僧俗群众非常喜欢。但是在过去这一音乐形式一直未能在藏族群众中流传,仅仅作为藏传佛教寺院音乐。相传第四世嘉木样大师非常喜欢龙头琴弹唱,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词曲,而且将弹唱艺术传到了他的家乡。这项艺术才在安多藏区逐渐开始了传播。
竹板歌简介 国家非遗竹板歌 竹板歌历史
竹板歌,又称五句板,属客家民间曲艺,因说唱者以竹板击节伴奏而得名。竹板歌由两句体、四句体“古文”竹板歌嬗变而来,清朝时期自赣南地区传入梅州,后逐渐向五句体过渡,并吸收融合客家山歌的特色,形成独特的的竹板歌。主要流行于梅州市及河源、韶关等客语市县,还辐射到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客籍华侨、华人聚居区。
陕西快板简介 国家非遗陕西快板 陕西快板历史
陕西快板是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并流行于关中地区的一种新型曲艺品种。陕西快板是在秦腔剧中的“数板”(也叫“数罗汉”)的基础上,吸收了山东快书、练子嘴、快板书的表演形式演变而成的。乐器使用了曲子坐唱中的“四页瓦”。一般由一人演出,也有双人或数人演出的。表演者手执竹板或四页瓦,边打边说,多用关中方言,以说为主,间以道白。唱词句式长短不一,既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间换韵的。
南昌清音简介 国家非遗南昌清音 南昌清音特点
南昌清音流行于南昌、新建两县及宜春、上饶、吉安和景德镇等地。2021年5月24日,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申报的南昌清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遗产编号:V-133。
国家非遗天门渔鼓 天门渔鼓简介 天门渔鼓地区
湖北渔鼓原称沔阳渔鼓,是湖北地区的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最广、群众熟悉和喜爱的曲艺走唱形式。沔阳渔鼓职业艺人代代相传,并有丰富的传统曲目和唱腔,1940年前后,盛行于鄂中江汉平原地区。1952年以后,沔阳渔鼓演唱活动遍及全省,1958年改名为湖北渔鼓。长期以来,各地仍沿用沔阳话演唱,保持着浓厚的民间乡土气息。 它以粗犷、高亢的唱腔,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汉族民间艺术史上颇负盛名。
国家非遗蔡家洼五音大鼓 蔡家洼五音大鼓简介
蔡家洼五音大鼓是现存鼓书类曲艺表演形式中比较特殊和珍贵的一种,也是长期湮没、新近发现的曲艺表演形式。过去史料和传说中有此名目,但踪影不见。所以,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纂的《中国曲艺志》北京卷和河北卷都没有将它作为独立的曲种正面记载。1998年蔡家洼五音大鼓在“首届北京市民间艺术大赛”获得“民间收藏一等奖”后,才被重新“发现”。
国家非遗屯留道情 屯留道情简介 屯留道情特点
屯留道情又名“莲花落”,俗名“打莲花板”,起源于屯留县的上莲,是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屯留道情在明朝末年初具雏形,以后逐渐兴盛,到清初满汉文化交融时期最后定型,曾流行于长治、长子、潞城、壶关等地,抗日战争开始后,走向衰落。2021年5月24日,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申报的屯留道情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非遗苏北大鼓 苏北大鼓简介 苏北大鼓特点
苏北大鼓原名打鼓说书,也称睢宁大鼓,宿迁大鼓等,当地民间惯称说大书,是一种江苏宿迁的传统曲艺形式。流布于苏北的宿迁、徐州、连云港、淮阴及皖东北和鲁南地区。苏北大鼓多以师承和家传(俗称父子腿),采用口传心授的传承方法。系一人表演,一面大鼓,两块月牙板(铜或钢)。有说有唱,说唱并重。唱时左手摇板击节,右手击鼓。说白时放下鼓板,有时以醒木为辅助道具。其唱词严谨,有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三字句。苏北大鼓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曲艺
200 1
三跳(湖州三跳)简介 国家非遗湖州三跳是哪三跳
湖州三跳,俗称“纤板书”、“三敲板”,简称“三跳”,皆因它的伴奏乐器是“三敲板”而得名。流行、分布予以湖州为中心的浙北各市县,是一种用劝世调单曲往复,使用湖州当地方言,说唱相间的地方曲艺。三跳的演唱形式有双档、单档之分。双档时,一人主唱称为“前场”,另一人称为“后场”敲扁鼓伴奏,并从“落句”的尾字开始帮腔,叫做“拖哩头”。伴奏乐器“三跳板”,由三块长短不一的长方形竹板或木板组成。湖州三跳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曲艺
111 1
传统戏曲剧种四川竹琴 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竹琴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川竹琴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表演者手持渔鼓、简板说唱故事。原名“名琴”。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渔鼓筒,故又称“渔鼓道琴”、“道筒”。清末、民初即有现名。流行于四川地区。竹琴长3尺,直径2寸,一端用鱼皮或猪小肠蒙上。演员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板上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碰时铃响板响,音韵铿锵。唱腔分为中和调、扬琴调。2008年6月7日,重庆市三峡曲艺团、四川省成都艺术剧院联合申报的“四川竹琴”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曲艺
6045 225
中国金钱板 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钱板【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钱板是四川,贵州等地传统说唱艺术。大概发源于300多年前的成渝两地,后逐渐流传于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表演者手持长约一尺、宽约一寸的三块楠竹板进行表演。其中两块还嵌有铜钱或其它金属片,表演时竹板互击,能发出金属声音,艺人们以它为道具进行表演,常能“走州吃州、走县吃县”,习称“金钱板”。另外,也有人称其为“金鉴板”,还有人称其为三才板。2011年5月23日,重庆市万州区申报“金钱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曲艺
979 12
中国四川清音 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清音【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是四川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20世纪30年代在成都、重庆相继成立清音歌曲演唱会或称改进会,以后遂以清音命名。四川清音渊源于明、清时的俗曲。四川清音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很盛行,以泸州、叙府(今宜宾)为中心,遍及城镇和乡村,拥有大量的听众。2008年6月7日,四川省成都艺术剧院申报的“四川清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曲艺
2533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