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是现代诗人顾城于1980年6月创作的一首诗歌,首次刊载于《文汇月刊》1981年第6期。该诗是朦胧诗的代表作,由小巷,钥匙,墙这样三个象征性意象组成,构成一幅流动的画面。该诗小巷的格局虽小,但诗意开阔,言有尽而意无穷,表达了顾城没有丧失希望、依然寻找人生的家园的思想感情。
小巷
又弯又长
我用一把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文汇月刊》1981年第6期)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你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1995年6月上海三联书店《顾城诗全编》)
该诗创作于1980年6月。顾城出生于诗人家庭,幼时性格柔弱内向,酷爱大自然。他没有食指、北岛等人在“文革”中遭遇苦难的经历,从幼儿时期就生活在童话的世界里。但是“文革”毕竟使他的人生理想一时难以实现,特别是当他目睹家人的颠沛流离时,他的童话世界便有了一个尖锐反差。他的这种童话世界是美好的,同时也是脆弱的。他就是在这二者之间安顿他唯美主义的灵魂。因为欲要避离现实,现实又总是跟童话世界里的恶魔一样缠绕着他不放。他要走出来,却又很难,因此他创作了《小巷》,用“小巷”“旧钥匙”“墙”等隐喻无可奈何地曲折传达人间的隔膜。
顾城(1956—1993)朦胧诗代表人物,1956年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下放山东昌邑县东冢公社五年。返京后做过翻糖工、搬运工等,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重访欧美,1993年10月杀妻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作品,出版有《顾城诗全编》、长篇小说《英儿》,及散文集多部。
这首小诗由小巷,钥匙,墙这样三个象征性意象组成,构成一幅流动的画面,象征抒情主人公“我”对人生的执著追求。小巷“又弯又长”,象征着人生道路的曲折漫长,墙是“厚厚的”,象征着所遇困难的严重。但尽管如此,“我”毕竟“钥匙”在手,不愁打不开人生之谜这把厚重的锁,暗示着希望和对前途的自信。以上这些象征义是根据象征物,所固有的特性延仲出来的,这就使象征性意象的蕴含有了确定性。但这一切,都不是直接说出,而是由意象暗示出来的,意象的蕴含具有隐蔽的、含蓄的特点,因而其蕴含也有不确定性的一面,可以做多种解释。即如这首小诗,也有人认为它是象征被历史抛入黑暗,经历过迷惘和失落的一代青年,现在已拿起钥匙寻找自己的房间,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
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和家胜:《小巷》是典型的朦胧诗的代表作,是典型的瞬问感受的意象塑造。在《小巷》中,可以说是隐喻环境的闭塞,也可以说是隐喻人类生存环境的寂寞与孤独,还可以说是隐喻人生事业和爱情的失落。总之,该诗表现的是一种心态,一种难被理解的情绪。(《诗歌的含蓄、朦胧与晦涩》)
昆明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系教授尹相如:优秀的诗歌能够产生出跨时代的共鸣,在于作品所表述的情感对应着人类共同的情感经验。诗人置身于“又弯又长”、有着“厚厚的墙”的小巷当中,却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而诗歌中的“我”并不仅仅是诗人自己,它包括诗人所处的特殊时代里的一代青年,更包括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不懈追寻与探索的人。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吴投文:(版本一)两节中间的空白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停顿与沉默,其中包含着诗人在寻找过程中丰富复杂的情感体验,内心的困惑与茫然,坚定与从容错杂在一起,把一个具有理性意识的探求者形象凸显在纸面上,投射读者的心里,显示出丰富的诗意信息含量,形成一个类似于多重奏的主题。这样,短短四句,格局虽小,但诗意与主题都显得非常开阔,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一首诗的三种写法——谈顾城的短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