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西班牙诗人胡安·拉蒙·希梅内斯的作品。这是一首充满象征意味的爱情诗,是抒情主人公唱给心上人的恋歌,一首求爱的诗,一支失恋的歌。
一致—位女士
玫瑰放射最细微的芳香,
星星闪烁最纯洁的光芒,
夜莺用最深沉的啼声
将夜色的美丽尽情地歌唱。
稚嫩的花香使我不爽,
神圣蓝色的闪烁使我前额无光,
夜莺嘹亮的歌声
使我不幸地哭泣忧伤。
那并非无限的惆怅
用美妙甜蜜的舌头
舐着我古老的心房…,
请你让玫瑰为我放出馨香,
让星星为我燃起诗的火光,
让夜莺为我快乐地歌唱!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Juan Ramon Jimenez,1881-1958),西班牙诗人。生于安达卢西亚的小镇莫格尔,曾在塞维利亚大学求学。很早就开始诗歌创作。1900年去马德里,出版诗集《紫罗兰色的灵魂l》和《白睡莲》,与友人共同创办《赫利奥斯》和《复兴》等诗歌杂志。1916年与翻译家塞诺维亚·坎普鲁比结婚,两人合译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作品。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他流亡到波多黎各和古巴。后去美国,继续从事创作和学术活动。1952年迁居波多黎各,在大学任教。1956年,“由于他那西班牙语的抒情诗为高尚的情操和艺术的纯洁提供了一个范例”,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创作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1900年至1905年,受现代主义影响,主要诗集有《悲哀的咏叹调》(1903)、《遥远的花园》(1904)、《牧歌》(1911)等。作品具有较强的音乐性,歌咏的主题多为安达卢西亚的自然景色,诗中经常出现花园、小路、月色和爱情,情调忧郁而哀伤。
诗集《哀歌》(1908)、《有声的孤独》(1908),采用复杂而严格的亚历山大诗体形式,有雕琢的痕迹。1909年,朴素而清新、带有民歌和谣曲特色的诗集《春天歌谣集》出版,标志了他诗歌风格的转变。
1916年起,他的诗歌摆脱了现代主义的影响,形成自然纯朴、用词精当、咏景抒怀、浑然一体的独特风格。重要的诗集有《新婚诗人的日记》(1916)、《石头与天空》(1918)、《一致》(1925)、《美》(1923)、《冬季》(1936)等。
在诗歌理论方面,他提出“纯诗论”,主张创作没有任何修饰和雕琢的“纯粹的诗”,要求摆脱韵律和节奏的束缚,大胆追求直接的表达方式,提倡自由体。他认为诗歌应该通过自然景物抒发个人心灵,引导人们追求永恒的美和理想的境界。他的诗歌创作和诗论对西班牙诗歌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对20年代的著名诗人,如加西亚·洛尔迦、阿尔维蒂、豪尔赫·纪廉等人都产生了一些影响。
这是一首充满象征意味的爱情诗,是抒情主人公唱给心上人的恋歌——一首求爱的诗,和一支失恋的歌。
诗的第一节是对心上人的称颂。“玫瑰”、“星星”、“夜莺”都是心上人的象征;而“芳香”、“光芒”、“啼声”等优美的事物,在这里也都是用来比喻心上人的好处。
第二节中“稚嫩的花香”是暗示那女子对“我”爱得不够深挚;“我”为此颇不快意——“不爽”。“神圣蓝色的闪烁”是形象地暗示女子那光艳逼人的芳姿,和在“我”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一副高不可攀的神情。“你”生活得如此快乐——“夜莺嘹亮的歌声”,而对“我”却如此高傲而冷漠,令“我”在人前没有脸面——“前额无光”,这样的不幸,怎能不使“我,,(‘哭泣忧伤”呢!
诗的第三节,是对抒情主人公上述思想和情感所作出的解释。在最后一节里,诗人才和盘托出了写这首诗的最终目的:希望“你”能够爱“我”。像玫瑰放出“馨香”那样,用爱情的烈焰焚烧着“我”如星星闪烁着晶莹的光芒一般,用“你”的爱情,引发“我”的诗的灵感。如同唱着美妙歌曲的夜莺一般,能够因为对“我”的爱情,而得到快乐。
通过对“玫瑰”、“夜莺”、“星星”的描绘,巧妙地赞颂了心上人儿的美丽,并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那姑娘的甚深的喜爱和渴望得到爱情的诚挚热烈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