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韩城古老的剪纸艺术离不开韩城丰富浓郁的文化底蕴,锣鼓等社火表演、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为韩城剪纸提供了深厚的创作土壤。同时韩城的风俗礼仪很多,剪纸便活跃于各类风俗活动中,如韩城的红事讲究非常多,除了常见的剪纸作品外,像结婚的蒸食上、小娃满月的衣服上、乔迁新房的门帘上等等都可以见到韩城剪纸的身影,这些剪纸作品大多风格大气明快、寓意吉祥喜庆,造型既传统又带有地域特色。
韩城的剪纸不像陕北剪纸那样粗犷,也不像陕西南部剪纸那样婉约,颇带过渡型和综合性的特点。
韩城剪纸深受韩城这座重风俗、讲礼仪的历史文化城市的特殊背景的影响,与韩城发展脉络、所处地理位置等等相关,剪纸作品中注重礼仪、民俗讲究,风格一般明朗传神,既纯朴深厚、简练豪放,又手法细腻,精巧秀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
元明清时期,韩城在外经商、在朝做官的比较多,一些外地、南方的文化慢慢渗透到韩城,在现今的韩城还能见到一些与关中其它地区风格不同的建筑、饮食、风俗等。这些特色在韩城剪纸中亦有所显现,如现在一些古老的四合院的门廊、雕花、农家妇女绣的鞋垫、袱子上还保存着这样的痕迹。
韩城剪纸剪裁流畅、手法细腻,精巧秀丽,大都出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之手,可以说是妇女们创造的文化。她们创作的剪纸作品饱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保存着纯真质朴的民风。韩城妇女一方面受韩城文化的长期熏陶,另一方面对生活进行仔细入微的观察和理解,作品凝聚了普通劳动人民的智慧。心到手到,加以大胆丰富的想象,用剪纸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美的理解,传达着对生活的美好追求。
韩城民间剪纸因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剪纸的题材丰富多彩。大多取材于生活中熟悉的东西,并高于生活的提炼,如蔬菜花木、放牧纺织、婚丧嫁娶、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剧人物等,同时赋于作品以鲜明的个性色彩,又生动传神,妙趣横生,是研究风土民情的好资料。剪纸之所以能得以长久广泛的流传,纳福迎祥的意义赋予是其主要原因。韩城地域的封闭和崇尚文化的背景,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传达出来。
韩城民间剪纸取材内容很广,有根据韩城独特的地域特色取材的:如鲤鱼跃龙门、禹王治水、史圣司马迁、花椒喜人、党家村中慈禧太后所赐的“福”字等;有常见的:十二生肖、鱼钻莲(连年有余)、莲生贵子、凤凰戏牡丹(喻富贵美满)、双喜鸳鸯、狮子滚绣球、抓鸡娃娃、戏剧人物等;有一些民间艺人将古书中的训诫、良言用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
韩城剪纸的内容往往根据岁时节令、民间习俗而变化。除夕家家挂春联、贴窗花,一派喜庆气氛。正月十五闹元宵,花灯上要粘贴剪纸,色彩绚丽,引人注目。四月清明,祭品之一--韩城蒸食上要摆放剪纸,以表怀祖敬献之情。五月端午,剪贴“五毒”,以之避疫。七月七日乞巧节,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样、赛智慧。九月九重阳节,剪刻重阳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一日寒农节,韩城地区用五色纸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在门前或坟地焚烧,寄托生者对亡人的哀思。
如今,韩城剪纸仍活跃在韩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喜爱剪纸的老百姓,优秀的民间剪纸人也不断增加。据统计,目前全市各乡镇的民间剪纸艺人共有近50人,新城区、昝村镇、王峰乡等都是剪纸比较普及的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