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来砚因产自浮来山一代而得名,属鲁砚的一种。浮来山麓之砚疃村北,相传此地盛产浮来砚石,故称“砚疃”。用它制成的砚台称“浮来山石砚”或“浮来山砚”。另有洛山温砚、寨里龙尾砚等,统称浮来砚。
浮来砚石中的天然子石是个大家族,有多处产地。南起夏庄镇的邢家庄,向北沿土山、珍珠山、公婆山、浮来山、凤凰山(又名玉皇山)、洛山、棋山等山脉的西路。
砚石开采出土,大小不一,厚薄不等,形态各异,大者其径愈尺,小者仅二三寸,其厚度随石饼的大小而定,薄仅板寸许,厚者三五寸。周边有天然风化石乳纹,气温里各异,有松树皮纹,核桃皮纹,翎羽纹,菊花纹等,且纵横错落,形态多姿,有的如菊花般重叠,貌雅俏丽;有的如松树老干,挺拔苍劲,变化无穷而又有规律,真是天然之砚材。
砚石砚色繁多,但色异而质同。有黑色、青黑、黑褐、鳝鱼黄、沉绿、褐黄、橘红、天青、茶褐等色,有的在一块石头上有数色出现,且极为协调雅观。石色深透而不浮艳,纹理丰富而多彩,有“朝霞映辉”、“乌云翻滚”、“冰纹交错”、“透若秋水”等等不一,极为典雅。
1、选材
要挑选外形美观、大方、石质细腻成实,没有石隔的石材。
2、设计
根据石材的外形大小,厚薄,色泽等因材设计而定形,或花鸟虫鱼,或人物草木。在造型设计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图案,重在因材施艺。
3、雕刻
砚堂的形状大小,图案的设计布局恰当合适后,先用刻刀勾出轮廓,后用凿子凿去图案以外多余的部分及整个砚堂部分,然后用刻刀慢慢刻出图案部分。在雕刻过程中,不仅需要时间和精力,更需要制砚人精湛的技艺,独具的匠心;层次的深浅,粗细的搭配,主次的安排,方圆的处理,静动的结合,刚柔的体现,字体的章法布局,章子的形状及安置等。一刀一凿都凝聚着制砚艺人无数的心血和汗水。一块砚石的刻成少则数月多则经年。每一方成砚,力求达到以容诗、书、画、印与一体,给观者留下回味悠长,永看不厌的感觉。
浮来砚石理细而质润,手试如膏,似有油液渗透,与墨相亲,发墨如泛油,墨色相凝如漆。颜色有绀青、褐黄、沉绿等,石内布柑黄色大冰纹,构成天然而有规律的图案。
莒县制作“浮来砚”的历史由来已久。名载于史籍,雍正《莒州志》记载:“东坡守密州,取莒龙尾石(浮来山石的一种)制砚,并为之作铭。”宋时官府设砚务官在浮来山西麓,建六个制砚作坊,开石监制,所制之浮来砚专供达官贵族使用。到明代万历中期,精品乃作为贡品进献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