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党参(Codonopsis bhutanica Ludlow)桔梗科,党参属有乳汁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党参为传统常用中药,味甘性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功能,用于治疗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等证,并常作为人参的替代品。
常用党参做药膳,如党参红枣粥、参芪羊肉羹等等。同时党参又被开发出许多保健品,如党参膏、党参酒、党参糖、党参茶等,起到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
注:中药材的使用须辨证论治,应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随意使用,更不可随意听信中药偏方和广告宣传。
多年生草本,有乳汁。
植株直立或稍呈蔓状。主茎长20-40厘米,基部或中部以下有多条细长分枝。
叶在主茎上的互生,在分枝上的对生,全部心形,长1-2厘米,宽0.8-1.5厘米,无毛或疏生毛,边缘向背面反卷成一条很窄的卷边,背面叶脉明显。
花单朵顶生,或茎上部短分枝上也生花,有时细长分枝顶端也生花。花萼贴生至子房中部,无毛或仅裂片上部疏生短刚毛,裂片长卵形,长8-10毫米,宽4-5毫米,裂片间湾缺急尖;花冠短管状,长1.2厘米,淡蓝色,基部深蓝色;花丝无毛。蒴果直径约1厘米。
种子椭圆状,长1毫米。花期7月。
西藏党参主要产于中国西藏南部。
生长于海拔3700-4000米的草甸及灌丛下。
育苗地宜选择半阴半阳坡,土质疏松肥沃,腐殖质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每亩施家粪1500公斤,然后翻耕,耙细、整平作成140厘米宽,20厘米高的厢,定植地要求向阳,每亩施腐熟农家粪3000公斤,过磷酸钙30公斤,或硫酸钾20公斤,整细耙平,作成2米宽,20厘米高的厢,四周开好排水沟,以利排水。
良种繁殖:选择2-3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的党参植株,于9-10月份果实由绿变黄白色,里面种子变成黄褐色时,将地上茎割下并晒干,将种子过筛去杂,存放于纱布袋内通风处保存。
育苗播种:用当年所结的种子播种,其发芽率为85%,春、夏、秋三季可播种,以秋播为好,春播在三月中下旬;夏播应在多雨时期,秋播在十月初结冻前播完。
播种方法:用营养块育苗,先把准备好的苗床喷足水,用一层薄膜盖土,然后用木板压实用刀划成5厘米见方的营养土块,用自制打孔器在营养块中打深1厘米的小播种孔,再撒一层细土,盖住刀划的空隙,播种前先把种子用40℃水浸泡12小时,再捞起放入布袋中催芽,破胸后将种子营养块中再筛2厘米厚的细土,升棚覆膜育苗,每亩约需种子0.5-1.1公斤,苗床要经常喷水保持床土湿润。
可用种子繁殖,但常采用育苗移栽。当幼苗出土后,开始进行除草,间苗,杂草只能用手小心拔除,待苗高7厘米后逐渐揭去地膜炼苗,结合间苗可施稀水粪,一般育苗1亩,可移栽6-8亩。
移栽时间多在春秋两季进行,以秋末移栽最好,春季移栽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过迟苗移栽后生长不良,秋栽在十月中旬为宜,移栽时按5厘米见方挖起参苗每块留苗3株,先在厢上按24厘米行距横开浅沟。
按株距17厘米,放苗覆土压实,每亩种植15000窝,约45000苗。
中耕除草:在苗高6-9厘米时进行第一次除草,苗高15-18厘米时,结合间苗进行第二次除草,做到田间无杂草。
追肥:每年在第一次除草后追肥一次,隔一月左右再追肥一次,每次亩施人畜粪水20—30担。肥料不宜过浓,秋季苗枯后结合培土亩施堆肥粪20-30担撒于厢面,中耕时翻入土中再进行培土,如果当年收获,秋季就不再施肥。
搭架:当苗高30厘米时,在行间插入竹杆或树枝,将蔓茎缠绕其上,茎蔓过稠的地方,可适当疏枝,以利通风透光。
根腐病:低洼地及多雨季节容易发生,防治方法: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注意排水,整地时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土壤消毒,发病初期用50%的多菌灵粉剂500倍液浇灌病区。
霜霉病:叶面生有不规则褐色病斑,叶背有灰色霉状物。防治方法:清除病株枯叶,集中烧毁,发病期及时喷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主要虫害:蛴螬、地老虎、蝼蛄危害根部,危害时用人工捕捉,毒饵诱杀,亩用呋喃丹1.5-2.5公斤点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