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是中国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位于湖南长沙东郊。共3座。1972年发掘马王堆一号墓,一号墓墓主应是利仓妻子,下葬年代在文帝十二年以后数年至十几年间。
马王堆一号墓女尸年龄约50岁,全身裹殓衣被20层。经解剖检验,外形、内脏器官均保存完整,这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十分罕见,当因墓室密封,形成恒温、恒湿、缺氧、无菌地下环境所致。
墓口:马王堆一号墓墓口长19.5米、宽17.8米,深16米。
棺椁:棺椁用巨大的木板制成,置于墓底正中。椁室上下四周塞满木炭和白膏泥,上面层层填土夯实。
一号墓非衣通高2.05米,以每尺0.23米换算为8.9尺,约等于9尺,两侧臂高为通高的1/3,即3尺,通高和臂高相加也为1丈2尺。
马王堆一号墓棺壁厚度近似4寸、5寸和6寸,令人想到《礼记·丧大记》所述“君大棺八寸,属六寸,[木卑]四寸;上大夫大棺八寸,属六寸;下大夫大棺六寸,属四寸;士棺六寸”这种以棺椁厚度象征墓主身份的制度。但如果考虑到汉占筮尺使用的可能,这些数据背后很可能还有另一层意义。有关占筮尺的记载原见于《淮南子》,虽在今本《淮南子》中已不存,但仍保存于宋《事林广记》。占筮尺为官尺的1.1倍或1.2倍长,分为财、病、离、义、官、劫、害、吉(或本)8个刻度,其中1、4、5、8,即“财”、“义”、“官”和“吉(或本)”为吉星,其它为凶星。(注)官尺长为0.23m的占筮尺长为0.23×1.1,即0.253m,等分8份,每份为0.0316m。据此,马王堆一号墓棺和椁的壁厚可以重新换算如下:
这就说明,除椁室上层底板为占筮尺7寸,属凶星“害”,内棺左右侧板为占筮尺3寸,属凶星“离”之外,马王堆一号墓棺及椁的壁厚的绝大部分尺寸均在《淮南子》所记述的占筮尺的吉星位置。它们与《礼记·檀弓》“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记载的数据相符。有子说,“以斯知不欲速朽也”应是因为四寸和五寸均为吉星,这也说明《礼记·檀弓》的数据很有可能是占筮尺数据。
数目:四棺一椁;
内棺:内棺还饰绒圈锦,棺盖上覆盖帛画一幅。
随葬品:马王堆一号墓有记录随葬品种类数量的“遣策”竹简,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的丝织衣物,为家蚕丝织造,数量大,品种多,工艺高超,尤以绒圈锦最为珍贵,代表汉初纺织最高水平。
图片:还原蜡像
1号墓内棺上的彩绘帛画,是西汉出殡时张举的一种铭旌,长205厘米,上端宽92厘米,均作“T”字形,下垂的四角有穗,顶端系带以供张举,应是当时葬仪中必备的旌幡。帛画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充分反映了汉初绘画艺术的风格和成就,而且以神话与现实、想象与写实交织而成的诡异绚烂场景为构图,极具文化内涵,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西汉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幕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长230厘米,宽92厘米,通高89厘米
朱地彩绘棺为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的第三层,棺为梓木,通体内外髹朱漆。
外壁在朱漆上用青绿、粉褐、藕褐、赤褐、黄白等明亮的颜色,绘出龙虎相斗、双鹿腾云、双龙穿壁,以及仙人、云气、仙鹿等,整幅画面充满海外仙山与神仙洞府神迷迷离的气氛,并以此表达吉祥升仙的主题。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长2.56米,宽1.18米,通高1.14米
黑地彩绘棺为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的第二层,棺为梓木材质。
棺内涂朱漆,右侧板内壁中上部的朱漆面上,有黑漆勾出的奔马和人,笔画草率,勉强成形。
棺的外表,以黑漆为地,彩绘奔放的流云,以及仙人、神怪、禽兽,构成一个奇幻的仙境。
云纹的轮廓线显著高起,这是汉代新兴的堆漆装饰技法,立体感强,具有浮雕的艺术效果。
仙人游乐、骑鹤持枣、怪神狩猎……好一个“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的世外桃源,其为棺右侧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