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寿国寺位于云南省澜沧江东岸维西僳僳族自治县城北80公里澜沧江东岸康普乡格丁洛巴村,离县城73公里。寺院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寺坐东向西,由山门、正殿、侧殿组合成一座四合院。正殿是整个寺院建筑的中心,为三重檐攒尖顶式木结构,总建筑面积为403平方米,横面阔20.32米,纵面深20.4米。外形为清代式建筑,内部装修为藏式风格。正殿檐下有密集的斗拱装饰,具有清代汉式楼阁建筑风格,又有藏式寺院的藻井殿堂特色,在装饰技巧上还融进了剑川木雕技艺。正殿共有3层,第一层为诵经殿,柱头、横梁和柱帽均绘有精美的藏汉图案,左右壁上绘有工笔重彩画,现保存有十幅壁画和一幅隔板画。绘画内容涉及观音、天王、罗汉、地狱黑神、天龙八部及花乌动物等密宗题材。这些壁画构图严谨、色彩艳丽、用笔流畅,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殿内还供奉着释迦三世佛、大宝法王、二宝法王和莲花生祖师造像。正殿第二层和第三层存放有寺内的贵重器物、经书和法器。二层隔板上绘有17幅画和两幅字,正中为转经楼栏,可凭此俯视诵经殿。
寿国寺,藏语称“扎史达吉林”,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位于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格丁洛巴村,距县城84 公里,当地为傈僳、纳西、藏、汉等民族聚居区。寿国寺历史悠久,建筑群规模宏大,工艺精湛,壁画内容融释、道、儒为一体,是汉、藏、白等民族建筑艺术和多种信仰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同时也是滇西北特殊政教制度的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殿堂内现存壁画10幅,高2.77米,宽2.75-4.05米,绘密宗造像、金刚力士等。
2006年05月25日,寿国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历史沿革
清康熙末年,清王朝用兵西藏,维西成为从滇入藏的咽喉。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 年)清政府“移合庆通判于维西,设维西营。所设土职有:康普、叶枝千总、奔子栏千总,其宗喇普把总……”(方国瑜《云南史料录概说》),清雍正六年,中央王朝首次派流官治理维西,康普纳西族土千总禾娘率三江(独龙江、怒江、澜沧江)属民归附,为表示对清政府的拥护,次年禾娘捐资在康普的底括村建寺,历时5年完工,取汉名“寿国寺”。清乾隆乙丑年(公元1745 年)寿国寺毁于火灾,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1 年)迁至现址重建。后经多次扩建,形成现在规模。
寿国寺先后于1989年被维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迪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4月维西县人民政府召集县文化局、民宗委、土地管理局、城建局和康普乡政府在寿国寺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协调处理了寿国寺的历史遗留问题,划定了寿国寺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目前寿国寺的建筑、文物和周围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建筑艺术
寿国寺北靠云岭山脉,南临澜沧江。整个建筑群以大殿为中心,中轴线布局,占地面积7370.4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2665.04平方米,壁画面积228平方米。光绪年间的《维西县志》曾描写寿国寺“林木清幽,规模宏大,洵禅林胜地也”。主要建筑有门楼、大殿、东西厢房、黑神殿、活佛净室、斋戒堂等。
大殿
大殿是整个建筑群的中心,外观为汉式三重檐攒尖顶土木结构建筑,面阔 20.32米 ,进深20.4米 ,总建筑面积587.11平方米。其外观为汉式阁楼样式,内部为藏式网柱排列的佛殿格局,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黑神殿
黑神殿位于大殿右侧,座北向南,为汉式土木结构一层三开间建筑。殿内供奉有大黑天神、释迦牟尼和莲花生像,山墙和殿壁上绘有天王、乐神、山神、花鸟、山水等壁画。
西厢房
西厢房座西向东,为汉式土木结构二层五开间建筑,原为高僧佛堂,二层内壁绘有《西游记》故事等壁画。现为寺院文物保管室。
东厢房
东厢房座东向西,为汉式土木结构二层五开间建筑,原为诵经堂,现为僧舍,北侧有一通往斋戒堂的小门。
门楼
门楼座北向南,为汉式土木结构二层五开间建筑,门头正上方书有汉文楷书“寿国寺”三个大字。一层为进出寺院的通道,二层为铁棒喇嘛的卧室。入口的正壁绘有六道轮回、释迦牟尼、十相自在等藏传佛教壁画。二层屋檐用浅浮雕雕刻一幅二龙抢宝图,室内外绘有汉族风格的花鸟、山水画,题写有汉族古诗文,中间房顶绘有一幅太极八卦图。
活佛净室
活佛净室原为一四合院,因多年失修,北厢房、东厢房和二门已倒塌,目前只剩正房和南厢房。正房堂屋和二楼绘有精美的壁画,柱头和梁架均作了彩绘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