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豆腐果制作技艺主要分布于贵州遵义正安县辖各地以及邻近的湄潭、凤冈和道真自治县一带区域,其中县域内以谢坝、市坪地域一带最为盛行。
灰豆腐果类似豆腐泡,也叫豆腐丸,食用方法可分为炒、炖、火锅等,甚至用清水除去灰尘后即可食用,若配上谢坝浆海椒,其味更加鲜美,拌入已煮熟的猪蹄、鸡肉、狗肉等食品内,口感极佳。
灰豆腐果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不含胆固醇,含有17种氨基酸,其营养成分易于人体吸收,是老少皆宜的营养食品,为筵席中的一味佳肴,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灰豆腐果可提升为地方特色产品,结合旅游产业,形成与旅游业互推互利的模式,既能提高旅游业的生命力和高附加价值,又可促进消费和推进地方经济发展。
灰豆腐果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是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见证,对研究流传地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灰豆腐果是传承地域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风味特色食品,是民族饮食习俗的重要载体,对研究地域仡佬族、苗族饮食习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用料:豆腐、桐子壳
做法:
1、先做出新鲜豆腐。
2、再把豆腐切成小正方体。
3、提前将桐子壳剥好,凉干。
4、再将桐子壳烧成灰,将豆腐混在桐壳灰里渍一夜,使其充分浸润。
5、将豆腐果和桐壳灰混和放在铁锅里用柴火翻炒,炒至豆腐果完成膨胀、鼓起。
6、用竹筛将灰筛去,只留下豆腐果。
7、将豆腐果上残留的灰尘洗去,晒干即可。
据调查,谢坝一带曾经普遍盛行制作灰豆腐果,家家户户都能制作。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年轻一代又多不愿学习,加之手工制灰豆腐果产量低,效益不高,逐渐被产量高的机械生产所取代,传统制灰豆腐果遭到严重冲击,导致濒临失传。
据传承人王邦进及族人讲述,谢坝灰豆腐果制作技艺系其先祖移居谢坝时带入,以祖辈世代沿袭的形式传承至今。据王氏族谱“元碧祖移居王家湾”及元碧父王正万墓碑碑文得知,元碧祖移居王家湾是在乾隆十一年之前。据此可知,灰豆腐果制作技艺是在乾隆十一年前传入县域谢坝地区,距今已有270余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