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台长城以"惊、险、奇"著称,被称为“长城之最”,是万里长城里最著名的险段。司马台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公元1373年),是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的,属明代“九镇”中蓟镇古北路所辖。明万历年间,又经蓟镇总兵戚继光和总督谭纶率兵进行了重点整修,极大地完善了防御体系。其山势陡峭,地势险峻,工程浩繁,易守难攻,风速较大。以水库为界,以东的部分长城为东段长城,以西的部分为西段长城,徒步登上司马台长城东段第一个敌楼东一楼,在山下望司马台长城,只见它背倚蓝天,横亘东西,野云悠悠,极高极险。其山势犹如人的手指并拢,呈双向阶梯状。若从西面登上长城,侧向看去,唯有一峰在上,仿佛只要奋力爬上,便可居高临下。但一旦登上第一个峰顶的敌楼,转身东望,却又有一峰逼面。当登上第二个山头的敌楼,仰头东望,还有更高一峰在上;而低头下望,只见第一个山头上的敌楼全被掩住,真个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登上第四个敌楼,眼下开阔起来,远处的村庄冒着温馨的炊烟,显得恬静、悠然。长城上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敌楼,恰到好处地建立在各个制高点上,威风凛然,冷峻挺拔。整段长城,完美和谐,气势磅礴,处处显示出它的巧妙、奇特、雄伟和壮丽。再看看连绵不断的燕山山脉奔涌而起,叠起无数的奇幻;看着辽阔的华北平原无边无际,一直铺向目不所及的天边,在这博大奇异的景色中,令人不由浮想联翩。
司马台长城沿刀削斧劈似的山脊修筑,蜿蜒曲折,惊险无比,尤其是天梯和天桥两段,更是险中有险。天梯是单面墙长城,坡陡墙窄,最窄处不足半米,呈直梯壮沿山体上升,两侧更是陡峭悬崖,置身其上,俯首下望,令人目眩。天梯顶端,便是天桥,长不逾百米,宽只有一砖,约40厘米左右,两侧又是悬崖绝壁,令人不寒而栗,英雄气短,游客把这儿称作咫尺天涯。虽然名为天桥,但到这里的人们却都说:"过桥难,难于上青天",这里可说是明长城中依山设险,险上加险的最险要地段之一。
是司马台长城又一特点,两敌楼相距最近仅43.8米,最远600米,一般都在100-------200米之间,若按当时明代筑长城的规定,每500米修敌楼一座的话,可见此段长城是一例外。全是指敌楼和城墙的建筑形式奇特多样。从外观来看,敌楼有单眼楼、双眼楼、三眼楼、四眼楼和五眼楼,有单层楼,上下相通的双层楼和三层楼。它们均为空心敌楼,大小不一、形态组合各异,是按驻军的官衔等级,驻防人数以及地势险要程度分别来建造的。从内部结构来看,有砖结构、砖木结构、砖石结构﹔又有单室、双室、多室之分﹔房间布局有"田"字、"井"字﹔楼顶变化多端,有平顶、穹窿顶、八角藻井顶、覆斗顶﹔就连门窗也新颖别致,有边门、中间门、有砖券和石券,还有技艺精湛的雕花花岗岩石门。这是长城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体现为进可攻,退可守,步步为营的障墙。而小天梯上的障墙,可谓登峰造极,在20多米的垂直落差内从最顶上的障墙箭孔,一直可以通过所有障墙的射孔,到达最下的射孔,精巧之至,另人赞叹。由此可以想象昔日戍边将士苦战御敌的战争场面。
构筑在溶洞上的长城,洞与城的巧妙组合,在整个明长城中绝无仅有,令人称奇叫绝。
走京承高速至司马台出口2公里即到;或走101国道至汤河大桥(有司马台长城景区的牌楼很明显)右转8公里即到。距三元桥120公里。
东直门乘长途汽车乘坐980至密云终点站,过马路转乘去司马台的公共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