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绣活(夏布绣),孕育于江西省新余市的传统美术,是江西的代表绣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江西人也称夏布绣为赣绣、麻绣,它根植于麻绣绣活之上。在人类文明的伊始,先民就开始在服饰上刺绣花纹。夏布绣可能起源于北宋时期。传统夏布绣属于实用绣的范畴,其针法朴实,有平绣、十字绣、纳纱绣及锁绣等。
2014年11月11日,江西省新余市申报的民间绣活(夏布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Ⅶ-77。
传统夏布绣属于实用绣的范畴,其针法朴实,既有适宜夏布色线连点的几何型刺绣,又有对外埠刺绣技艺的接收。夏布绣有平绣、十字绣、纳纱绣及锁绣等。
1、平绣
平绣,亦称细绣。为新余民间夏布绣中常见针法,运用范围广泛。平绣多与剪纸相结合,将剪好的纸样用米浆固定在绣片上刺绣,绣完后,在清水中浸泡清洗纸样。平绣针法绣出的图案有浅浮雕感,针脚排列均匀,纹路清晰。夏布绣绣地结实、粗犷,常用双股绣线及“迂折回复”的绣法,回避艺术绣绣线分劈的精细晕色刺绣。
2、十字绣
十字绣,亦称“挑花绣”“数纱绣”。夏布一般为经纬纹路清晰,按照经纬线交织的空隙有规律挑制各种几何图形,十字针简洁明了。十字绣不需要纸样贴绣,绣法简单,一般先谋划好图案与布局,可以绣成二方或多方连续,也可以由单独的几何图形组合物象。
3、纳纱绣
纳纱绣,亦称穿纱绣、戳纱针、打点绣。纳纱绣刺绣的图案多呈现基本几何形,针路规律均匀,纹路凸出。刺绣时找准纱眼可直纱、斜向刺绣,前后针之间不能堵塞纱眼。按纱眼逐格数纱进行刺绣,也可多个纱眼间隔刺绣,每一针错开,形成参差不等的长短针。纳纱绣要求绣地经纬纱线空隙大,传统绣地选用纱、罗、粗棉布,在夏布上用纳纱绣效果也佳。
4、锁绣
锁绣,亦称辫绣。锁绣是中国自商代至汉刺绣上的一种主要针法,具有结实、均匀的特征。
其由绣线环圈锁套而成,针法环环相扣似一根锁链,分双针与单针两种方式。双针刺绣时,第一针,从纹样始端起,落针时与起针相隔不大,绣线兜成圈形作扣。
第二针从兜圈中间起针穿过后,拉紧兜圈,完成一个循环,以此重复;单针刺绣时,第一针同双针刺绣时类似,再起针时,针返回从兜圈中穿入,拉紧兜圈,形成一环紧扣一环的纹路。
锁绣针法复杂,对眼力要求高,较难掌握,一般大面积刺绣时,只作一些点缀。
江西传统夏布绣的图案艺术特征中,色彩鲜明的刺绣用色是其图案用色中的突出特征,江西传统的夏布绣在染色的过程中一直是运用植物染料来进行染色的,染色也与民间色彩有关联,中的民间色彩有“闹色”与“素色”之分,“闹色”有代表着喜庆的意思,也有可以辟邪的寓意,而“素色”则代表了庄严与沉重的意义,所以,江西传统的夏布绣在选择绣地与色彩的过程中,为了可以使得夏布绣表达出有关的意义,其基本上在用色方面都会与民间色彩结合起来进行用色。
江西传统夏布绣的图案艺术特征中,意义深远的寓意是其特征中的又一特点,江西传统夏布绣图案艺术中深远的寓意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迷信文化是分不开的。
在江西传统的夏布绣技艺中一直流传着“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夏布绣刺绣古言,所以,在对夏布绣进行图案的选择中,绣娘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具有一定寓意的图案,久而久之,在夏布绣图案的选择中,绣娘都会选择有寓意的图案。
江西传统的夏布绣在图案选择的过程中,也追求于图案的随意与朴拙,例如在夏布绣博物馆中珍藏的一件清代的夏布绣虎头帽,虎头帽上通过以碎布的方式而拼接成的老虎威武的形象,有祛除晦气,希望新生儿长大后可以像老虎一样厉害的寓意,也体现出了夏布绣图案朴拙稚趣的原生态。
夏布绣源于民间麻布刺绣,绣底取材于手工夏布,刺绣题材大多为民俗、山水、花鸟鱼虫等。受地域影响,夏布绣的作品中风景主题较受欢迎。其中以江西的山水风景画作为刺绣题材更是不胜其数,常常取材于江西省内国家5A级风景区等,如以江西名山名水为创作原型的《庐陵风韵》《庐山飞瀑》《仙女湖畔人家》《井冈红霞》《三清揽胜》《登阁追月》等系列刺绣作品,在展现刺绣工艺的同时也将江西名胜风景向世人进行了展示。
1、传承价值
夏布绣绣底材质视觉上所呈现的历史感与刺绣成品所蕴涵的丰富文化,使其发展成为具有观赏性的中国艺术品。夏布绣传承中的工匠精神也给其他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带来一丝启发,值得人们借鉴。
2、传承人物
张小红,女,汉族,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民间绣活(夏布绣),申报地区:江西省新余市。
3、保护措施
2018年5月15日下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绣”进校园暨张小红夏布绣大师工作室揭牌仪式在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举行,这是江西省国家级非遗和职业院校的深入性产学研合作,为夏布绣的传承及创新研发、学术研究积蓄新鲜力量,提供资源平台。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江西渝州绣坊有限公司获得“民间绣活(夏布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民间绣活(夏布绣)项目保护单位江西渝州绣坊有限公司评估合格。
2018年,“遇见中国——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系列文化展”在卡尔·马克思的故乡——德国特里尔市举办,渝州绣坊夏布绣作品《马克思像》参展。
2019年,夏布绣《松林图》在第二届“中国好手艺展”中展出。
夏布绣分为绣底处理、设计绣稿、上棚、过稿、刺绣、后整理与包装等若干步骤。
(1)夏布绣底的处理
制好绣底是夏布绣的关键一步。绣坊在麻纺企业产品中选择或定制高支、色泽柔和、纹理疏密有致的夏布作绣底。
夏布材质粗糙、质地硬实,需要对前序的纺织和后序的整理把关。
前序,苎麻纺织成夏布,需经过割麻、刮麻、脱胶、绩麻、晒麻、刷浆、织布、清洗、漂白等多道工序完成。
后序,麻纱或手工夏布通过浸酸、碱液浸渍、水洗、酸洗、水洗、脱水、晾干,这样一个碱煮法工艺流程脱胶,达到软化。
而要绣制仿真度高的艺术作品,绣坊还需对夏布进行后整理,使夏布表面平整光滑、质地柔软。
(2)设计绣稿
夏布绣稿以书画作品为主,作品多为江西书画家创作的。选择绣稿时需要有经验的绣娘估测在刺绣过程中的难易程度与最终效果,并决定最终取舍。
(3)上绷
夏布绣绷架分为架式卷绷与小型手绷两种。
卷棚由木条通过榫卯结构连接,可伸缩木条控制绣底的长短。
卷棚上绷时,先将多余长度的面料卷起,后用压条嵌入轴中的条形槽中,然后将木楔插入木条预留的榫眼中固定,宽边则穿入粗棉麻线张紧绷在木架上。
手绷选择弹性良好的竹篾片弯曲成大小两圆圈,在接头处通过螺丝扣大圆圈固定,将小圆圈嵌入里面,微调螺丝扣,调整小圆圈的松紧度。
像宋代小品绘画这样类似的作品可用手绷绣制,用来做小屏风或是家纺装饰配件等。
手工夏布容易卷曲,棚架时要保持绣片平整,张力均匀。
(4)过稿
过稿的方式,可以直接描摹、复印或电脑喷绘。江西夏布绣采用复写纸上稿的方式。
首先,将选择好的图案,复印放大到绣底的大小方圆。
然后,将复印好的图案放在绣底上面,在复印图案和绣底中间铺上复印纸。
再在复印图案上,选择与图案颜色不一样的描线笔,将图案轮廓一一描绘出来,描绘的轮廓会通过复印纸显示在绣底上。
最后,进行调整,把绣底上不清晰的线条重新描摹,把错误的线条修改过来,同时也可以对画面进行适当的再加工处理。
(5)刺绣
江西夏布绣的绣线选择棉质线、丝质线、合纤线、绒线等,线可分劈,可合股也可多色拼合,施以不同的针法,可以满足不同的绣品要求。
绣针选择类似的苏绣绣针系列,针身均匀,针尖略钝,鼻头略粗。
(6)后整理与包装
在刺绣完成以后,由于夏布毛羽多,外表粗糙,需要对夏布绣面进行热烫熨平。
刺绣成品不可放在潮湿的地方,也不可放在阳光下暴晒,防止夏布肌理与色泽变化。
刺绣好的作品,应该尽快进行包装。
绣件有需要滚边或装配的,滚边或装配物需与绣件配合,色彩要与绣件内容相协调。
夏布绣由苎麻纺织的夏布作绣底,江西省先民有着种植优质苎麻和利用麻纤维的悠久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上江西的古越先民就开始懂得在麻布上印花了。1979—1980年,在鹰潭市贵溪龙虎山悬墓中发掘出大批的殉葬文物,其中包括5号和11号墓中出土的苎麻印花布,据中国纺织科学院经C14年代测定为2600年前左右的文物。江西省是优质苎麻的主要产地之一,所产的优质苎麻布曾作为贡品上贡朝廷。优质的苎麻夏布,悠久的文化历史,为江西夏布绣孕育提供了物质与文化的土壤。
夏布绣传承人张小红女士认为麻布上绣花的夏绣,可能起源于北宋时期。据她推测:第一种可能,宋元以后,麻纺的主体地位让位棉纺,棉纺的面料适合一年四季穿着,开始成为主要的服饰面料,而麻纺的布衣因适宜于夏季穿着,开始有夏布之称,麻绣也开始称“夏绣”;第二种可能,在北宋时期,以名人书画为题材的美术刺绣勃兴,正是这股风潮,在民间的麻绣基础诞生了夏绣。可以肯定的是,在北宋时期麻绣开始分化,形成出以名人书画为主要表现题材,有正统之美的夏绣,和以民间审美趣味为题材,有“俗”文化之称的麻绣。当代江西人习惯于称手工麻布为夏布,因而无论以上哪种形式的绣皆称为夏布绣。
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机械制品开始逐渐取替传统手工艺品,民间刺绣家庭式生产模式的解体,让夏布绣的发展进入低谷。
21世纪,在夏布绣的传承与发展中,江西人赋予夏布绣新的生命力,在以民间夏绣工艺的基础上,吸收苏绣、湘绣等绣系手法,发挥夏布绣底特色,用绣针描摹名人书画,从而让夏布绣重新在传统美术绣的范畴内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