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蓝印花布产于重庆市梁平区,在建国初期还是农民群众衣着等生活用布料,是农耕文明时代的纺织和印花工艺结晶。梁平蓝印花布,凭手工在特制油纸版上镂空成各种图案样板,覆盖在手工纺织的棉、麻、葛布上,刮石膏泥晾干,再放进地特产的土靛液中浸泡,即印出蓝底白花的布料。花纹样式有动植物、亭角楼台、人物及吉祥图案,形象朴素、粗犷、简洁、明快、夸张,地域特色浓郁。梁平蓝印花布被列入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梁平文化管理部门最近成立了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
梁平地处重庆东部的山地丘陵地带,自古交通闭塞,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时代。这是梁平蓝印花布滋生的特殊土壤。渝东一带的梁平、忠县、开县和湘鄂西利川、恩施等地区,是蓝印花布的主要产销地,也是古时巴人的活动区域。巴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喜爱花饰衣着。
《巴渝文化丛书·历史沿革》:“唐代巴渝农业经济发展较好,突出的是梁平、开县等地”。《舆地纪胜》:“稻田蕃庑,常多丰年”。宋代范成大诗云:“山骨鳞皴火种难,山下流泉却宜稻。”手工业作坊以土纸、竹藤编制、纺纱织布为常见,长盛不衰。竹枝词说:“数九天寒不出家,一冬生计在棉花。围炉幼女闲无事,也踏熏笼上纺车”;“花布春衫白布裙,钭阳牛背醉醺醺。渝江下与湘江接,怪道巫云尽楚云”。
梁平蓝印花布的产生时代,至今尚未发现文献记载。老艺人杨君华回忆:“1947 年梁平蓝印花布为兴盛期,县城内有48 家染坊,农村村村有染坊,家家会染织”。杨家染坊是来料加工,一口大染缸,帮工5 -6人,一场(一个赶场周期约3-5天)染100个布(1个布=4.8市丈),“背儿匠”(走乡串户沿街叫卖),一次背40、50 个布去卖(一个布重2.3 市斤)。20 世纪40~50 年代,梁平每个农村家庭都能见到蓝印花被套蚊帐、床单帐帘、枕套枕巾等;妇女儿童常穿蓝印花布衣裤、孩子头戴印花帽,背孩子的背带及挎包,都是蓝印花布。富裕人家还挂蓝印花门帘,处处都见蓝印花布。
梁平蓝印花布兼具实用、艺术、审美为一体。“其大方、粗犷、淳朴的艺术给 人以美的享受,有着丰厚民族文化积淀,且深入人心,极具民族特色,群众基础极为深广,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用及风俗习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蓝印花布的图案有“喜鹊闹梅”、“双凤朝阳”、“松鹤延龄”、“福寿多子”、“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梁平蓝印花布,因印板刀法粗犷、磊落鲜明,刚劲有力、大气磅礴,充满激情和动感,有一种山野之风,阳刚之气,比起丝绸上那浓艳的图案,特别显得清新、淡雅、朴素大方,确是一种非常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传统工艺品。梁平蓝印花布是纺、织、染的纯民间手工工艺,原生态的蓝印花布无毒无染污,朴素而又纯真。其蓝印花布纹样,吸收了湖南、湖北等纹样的精髓,剪纸等同类民间艺术的优秀图形,品种多,形式多,融人物、动物、植物、几何纹样等为一体,蓝底白花、白底蓝花、蓝白底相印的多种艺术形式,在简单的两色蓝白中,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艺术造型。梁平蓝印花布闻名西南,成为西南地区的传统印染工艺品基地。
构图
梁平蓝印花布构图形式都是受实用功能的影响。根据用户要求,在纹样设计时有适合任意剪裁的,也有适合特定形状需要的。使用连续纹样,一版多次印,印花布适合纹样的构图形式基本源于古代的织绣纹样,以团花、散花、梅花、菊花等连续的图案形式为主。蓝印花布的构图饱满、整洁,普遍采用中心纹样相结合的组合形式,以对称的边缘图案来衬托中心主要图案,从而形成结构严谨、完整和谐、主次分明、并以此来表达一个寓意深远的主体内容。 蓝印花布呈现为平面的装饰效果,进行必要的夸张、纹样高度概括,是写实和抽象完美结合的产物。纹样由点、线的连续或集聚来表示虚线、虚面,断刀刻法来表现线条。民间蓝印花布纹样中最大的特点是点的丰富多彩,如胡椒点、介字点、大混点、小混点、梅花点、垂叶点等等。
色彩
我国民间工艺美术色彩观念,一直深受传统阴阳五行哲学中五行色彩学配色体系的影响。民间蓝印花布的靛蓝之色是古代五色观中的青色,青色主木,体现春天万物之生长,即生命也。我国古代服饰制度对于色彩的限制,使青色成为平民阶层的象征,而这种平民化的特质正是蓝印花布在民间一直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青色在我国传统文学和古典神话中的形象也赋予了它更多的意义和内涵。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的印染花布所体现出来的对比与谐调统一美,也反映了最古老的文化典籍老庄的阴阳观中所强调的和谐、共生互补的阳刚与阴柔之美。由此可见,蓝印花布的单纯色彩其实有着深厚的传统审美基础。
纹样
梁平民间蓝印花布纹样造型是点、线、面,将这些不同的点、线、面用疏密排列,形成点线与块面的对比。在纹样造型时,以蓝底白花中的点、线为主,用纯点构成纹样来描绘形象特征,镂刻成各种大小不同的形状花纹来反映自然,不受自然束缚。图案构成主要有散花、团花、花草、动物,用二方和四方连续及单独纹样;对于被面、包袱、方巾等则采用框式结构与中心纹样组合进行定位设计。纹样题材:梁平蓝印花布的题材内容上,以植物花卉、动物为主,有简洁的几何图形。在蓝印图案设计中,植物图案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蓝印植物花卉形象优美,风格独特,寓意深刻,大多含有吉祥、祝福之意。
纹样寓意:梁平蓝印花布的造型绝大部分采用寓意深刻吉祥的图案,使画面中心思想和内容形式巧妙结合,让老百姓观之悦目。丹凤朝阳、凤穿牡丹、喜鹊闹梅、双狮呈祥、金鹿献寿、鲤鱼跳龙门等,寓意报庆、寿喜、吉祥、康泰,反映了人民盼望幸福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折射出中国传统思想(吉祥、阴阳、时空观念)承袭传统美学,在似与不似之间重“传神”,运用丰富的传统视觉符号,铨译传统图形、风俗传说。
1.面料:梁平民间蓝印花布面料大多数是用“乡布”进行印染,即农民自己种、自己纺的纯棉土布,也称土坯布。
2.油纸版:用于雕刻拷花的版子,也就是将梁平特产的土纸——二元纸多层裱糊成纸壳。其制作方法是:先把浆糊(小麦面粉加水稀释成粥状)加热发酵,再用浆糊把二元纸一层一层的托裱在墙上,一层干后再裱第二层,直至裱衬到6-7层,厚约0.5-1毫米之间,即成为纸版。干后,从墙上取下,平放于石板上,采用踩石压滚筒,滚筒压纸版的方式进行压平。待纸版压平整光滑后,再行起稿、刻花、上桐油即成。
3.防染糊:梁平蓝印花布采用的是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方法,所以民间艺人用豆腐和石灰制作防染糊,豆腐与石灰按2:1的配比,搅拌均匀,待呈粘稠状即可用。
4.染料:梁平蓝印花布采用的染料为植物染料蓝靛(又名土靛),系一种植物还原染色材料。梁平礼让镇当年首屈一指的染匠蓝定志老人(78岁)说: “蓝紫一般能生长2-3年,高约40-100厘米,叶片呈长椭圆形,有10-15厘米长,枝叶都可入靛。一年可以在夏秋季节采叶三次,第一年收割后不挖出根部,冬天用杂草覆盖,第二年春天又可以发芽。”现据梁平县文化馆初步考证:“蓝紫”这一植物实际上就是“板蓝根”。
梁平蓝靛制作方法大体上仍沿用《齐民要术》记载的方法:制靛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有采摘、下缸、搅缸、打花、出靛、上缸、储藏等。所谓缸其实就是靛池,制作蓝靛的靛池一般有三个,从地势高处往低处排列,中间大、两边小,高处的靛池下沿均高于低处的靛池上沿,且靛池之间都有孔洞相连。排列顺序为1、2、3。将蓝靛叶子采摘下来后,放进居中最大的直径约2.5米宽,1.5米深的圆形靛池2中,加水完全浸没蓝靛叶后,用木棒来回搅拌,待浸泡5-7天后,把靛池2中的蓝靛粗枝叶捞起至靛池1中再行发酵,发酵后的汁水通过孔洞再次流入靛池2中,以提高蓝靛叶的利用率。接下来会在靛池2中加入适量石灰进行搅拌使其发生化学反应,待完全搅匀后,用自制的靛耙子抨打水面,促使水靛分离。3——6个小时后,过滤至靛池3中,靛池2中最后除去粗渣待沉淀后汁水分离,放掉上面的水,下边便是稠糊状的可以用于印染的“靛蓝”了。
5.踩布石:踩布石,是专用于碾整染布成品的特有工具,各地大小不一,形状近似元宝,故又名元宝石。元宝石由两部分组成,上爿为一元宝形石片,一般厚约30公分,高约70公分,长约100公分。下爿为一长方形垫石,中心纵向呈浅凹状,与上爿元宝形石底部横向的圆弧相吻。
此外,制作蓝印花布还需要刻刀(制花模)、刮刀(刮防染糊)、垫板(护刀板)等工具。
梁平蓝印花布的工艺特点是在特制的油纸版上绘图稿,然后雕刻出各种图案、花纹样式,用豆腐、石灰粉调制成的灰浆印刷在纯手工的土、麻布和自纺的白布上,取下油纸版后,风干放入蓝色颜料(蓝芷)水中浸染数次,再在河水中漂冲和清洗多次,去掉灰浆及浮水晒干即成。
泡制土靛
土靛是人工种植的一种植物,又像花卉,类似万年青的叶子,大约30 厘米左右高,一年可采摘叶子数次。靛池有2.5 公尺方圆大小,深5 尺,将土靛叶子加石灰发酵,用耙锄搅混、搅拌翻动,用木棒捶冲打,一直打出浆汁,除粗叶渣子,土靛成后为类似干甜浆状,即使有液体也不会流淌。梁平盘龙太平槽农村大面积种植了该种植物,长期为城里染坊提供土靛源料。
调制灰浆
豆腐一斤、石灰大半碗,大概1 比0.7 的比例,捋均成干浆状即可使用,豆浆也可以调配。用于印纸版刮浆。
土靛配方
一染缸水(适量),大碱(桐壳灰或草木灰7 斤)、石灰3 斤、牛儿大黄根2斤、白酒3 斤、酸甜根1 斤加底水(土靛底料,一般底水是押起走的)用火煮熬开,水调捋均后观其成色,绿黄色就可以染布了。
印制花布
4道工序
(1)配色:把蓝靛倒入小缸中,1 斤蓝靛配1.5 斤石灰1 斤酒加适量水搅拌,使蓝靛水变黄,发酵有菌花,即可倒入大缸待染。
(2)看缸:旧时调色下缸由看缸师傅一人看,不准外人参加。每天一大早由师傅看缸里的染色水是否成熟,用瓢舀起缸中染水,用手指沾在嘴边品尝即可,或看颜色是否合适。
(3)下缸:缸水保持手放下去不冷为准,一般在农历冬月初生火加温,燃料为稻糠、棉、木屑、基本上没有明火,保温性能好。白天加温,晚上封火,直到翻春3、4 月份气温反高后停火。刮上防染浆的坯布,须浸湿后方可下缸。布下缸须浸染充分后出缸氧化,这样反复浸染7 到8 次,将染料和白布放在2 米宽、高(深)近2 米的木制大黄桶染缸中,筑有灶台,下面要升火加温,遇天冷要恒温。
(4)蓝印花布制作步骤:
①脱胶白布处理;
②刮灰浆;
③染(提染数次、凉晒、注意深度和饱合度);
④去浮水、清洗;
⑤布料整平;
⑥晒干。
目前,梁平蓝印花布处于失传的边缘,民间印染人才青黄不接,老艺人老之将至,印染作坊荡然无存。虽成立了梁平文化管理部门最近成立了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但没有经济效益,缺乏生产意义。
“民间艺术一方面以‘永久的魅力’带给人类纯真的感悟和生命的欢乐,另一方面,它直接体现了艺术的本质、美的本质,其世代传承的严格规范,又成为美学上的‘高不可及的范本’,引导着、滋润着历代各种艺术和美学的发展。因此,人们把它称为‘母体艺术’。”梁平民间蓝印花布作为民间艺术,把人们对真、善、美的认识描绘得淋漓尽致,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情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乐趣。其表现形式、造型原则、审美意蕴对于弘扬重庆本土文化,探究文化观念、美学观念及民俗观念都有重要意义,也为今天的设计和艺术创作提供了广博的新世界。因此,对于梁平民间蓝印花布工艺的恢复、研究、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据考证,梁平蓝印花布制作工艺并不复杂,花费也比较少,其恢复传承也不是没有可能。2008年7月,重庆梁平电视台就组织蓝定志父子成功生产出昔日盛极一时的蓝印花布。实际上,在我国其他地方,在发展、创新蓝印花布产品上也有诸多成功的典范:如桐乡市的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就是典型案例,它们不墨守成规,积极推陈出新,即继承了传统,又不断研究、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品质。又如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它把收藏、研究、开发、生产、展示、经营融为一体。两者都搞活了地区经济,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根据田野调查研究表明,梁平蓝印花布制作的恢复传承,需要多方面的协同:
第一、当地政府的支持梁平蓝印花布自身发展的历程表明,仅靠民间艺人对蓝印花布的传承,在工业化的今天,其结果只能是逐步走向衰落,甚至是逐渐消失。只有在政府的鼓励、支持、引导下,通过有组织的产品创新,才可能使蓝印花布重获新生。如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把分散在各乡村的蓝印花布民间艺人汇聚起来,首先恢复工艺,继而建立蓝印花布企业,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从民间美术的角度,把蓝印花布产品逐步市场化、商业化。其次要建立一个保证民间艺术健康发展的社会机制,给予传承人适当的政府补贴,鼓励传承人带徒弟,把蓝印花布的技艺传授给青年一代;建立一个蓝印花布的博物馆或者展览室等,方便人们的观看和学习;通过把民间美术引入现代美术教育,引入中小学课本,让他们从小就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形成一个大的民间艺术氛围。
第二、专家学者的学术重视在政府有关部门、文化管理机构的指导下,通过专业美术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对梁平蓝印花布的学术研究,充分认识梁平蓝印花布的多元价值和地位,对于保护、促进梁平蓝印花布手工艺的健康发展,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民间艺术家自我意识觉醒和正常发挥其创造力,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专业人士的参与,可以使梁平蓝印花布由原来的口传心授的形式和图式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可以使梁平蓝印花布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形式被更多的人认识和理解,可以促使梁平蓝印花布得到更好的发展;专业人士的参与可以加强对蓝印花布作品的收集和整理,并指导蓝印花布制作者们进行艺术上的创新,这对于正确引导梁平蓝印花布的发展,拓宽人们对梁平蓝印花布的发展空间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三、自身排序的整合、创新“要同样的艺术在世界上重新出现,除非时代的潮流再来建立一个同样的环境。”梁平地区蓝印花布辉煌的历史特定环境是不可复制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人对待蓝印花布的态度就是放手不管或听之任之。因为后人虽不可再现当时盛况,但可以根据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思考梁平蓝印花布工艺的复兴,从而最终促进梁平蓝印花布走向新生。正如怀特先生在阐述文化系统中所说:“文化系统也像生物机体一样,进行自我繁殖和自我扩散。……某些要素已陈旧过时并被淘汰,新的要素又补充进去。新的排列、组合和综合持续不断得以形成。”
对于梁平蓝印花布的发展也同样适合。民间美术的发展和变化受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影响,今人在进行传承时,应紧紧把握民间美术的本质特征。如创作过程中的想象才能,对生命力、自由精神及本能欲望的追求,思维模式、造型观念、审美程式等诸多方面。因此,在不影响民间美术本质特征、文化特征和审美特征的前提下,对梁平民间蓝印花布生产系统进行新的排列、组合或优化整合应该是可行的。“
在分析传统造型理念时,可以从局部到整体地延伸自己的视角,思考传统造型与现代科技、现代设计造型应用理念的传承关系,可以尝试以现代人的眼光从各个角度去全新诠释传统的造型理念,并从整体上注解新的现代思维和构思,在造型过程中注意将中国传统的造型观与体现现代精神的语言选择相结合去思考问题和尝试各种创作。”同时在艺术样式上也可以推陈出新,除了保持它既有的实用目的外,可以在审美装饰上更加丰富多彩。以梁平蓝印花布呈现出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技艺为基础,把保护和继承相结合,使梁平蓝印花布产品逐步从“消费者的艺术”到“生产者的艺术”过渡,充分发挥其自身特点,适应社会、开拓新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