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口陶瓷产自湖北省汉川市马口镇,马口陶瓷厂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的汉水边。据明《汉阳府志》记载,相传“马口”因三国时期蜀将关羽曾路过此处系马而得名。据《汉川县志》记载,马口的陶瓷业始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清朝末年,马口以制陶维持生计的有两三千人。
马口窑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的汉川马口镇、马鞍乡一带,是包括喻家窑、刘家窑、熊家窑、张家窑、七屋窑、八屋窑、杨家窑、徐家窑、王家窑等烧制民间生活陶器的窑口统称,亦是长江中游地区和汉水流域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有着大量留存物的古民窑窑址群之一。
“系马陶”是楚文化的一个部分,是民间工艺美术的一块瑰宝,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教授多次来马口镇考察陶器,赞之为“中华艺术之魂”、“国之瑰宝”、”艺术之根”、”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
马口陶器是中国民陶,有着500多年的历史。2008年,马口窑古窑址被列入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马口陶器烧陶技艺被列入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口陶制作技艺十分复杂,需要经过选泥、淘洗、练泥、烧制、一次拉丕、涂彩勾画等等不凡工序,因此对于原料黄泥、白泥、紫泥、黑泥的选择;马口陶烧制风干之前的套白工序,在每个制作的环节都有独特的技法要求。
马口陶器从原料、造型、制器、上釉、纹饰等方面体现其独具的工艺特色。
1、原料:马口陶采用当地特有的红黏土,土质细腻密实,红黏土的土层很薄,地底下一米处便可挖取,资源十分丰富。有了这种红黏土,马口窑有了物质基础。马口窑烧出的陶器敲击铿锵有声,耐腐蚀,防渗漏,储存腌菜不腐烂不变味。
2、造型:马口陶器一般是坛、壶、钵、罐、缸、盆、烘炉等民间器皿,属民间陶瓷。全盛时期生产出不同用途、不同造型的民用陶瓷多达300多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为锁坛,是马口窑生产的一种装酒的大坛子,江汉平原一带的女子出嫁的嫁妆。锁住酒坛,其中的酒要等有重大事件时才能开坛饮用。
3、纹饰:马口窑陶器上的装饰,最有特色的人物题材有3种纹饰。它们是“八仙坛”“状元打马游街坛”“十八学士坛”。马口老陶艺人擅长信手挥刀,在坛面上飞快刮刻出花卉人物,刀法老练、简洁大气、虚实相生,意到刀不到。
马口陶相传有着一千多年历史。据考证,马口的陶瓷业始于北宋年间。马口是个汉江边小镇,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马口最早叫“洗马口”,传说此地宛如一匹骏马躺在河边,而岭上有一清泉常年不息从马口中流出,当地人称之为“洗马口”。又传三国时关羽从荆州途经洗马口,牵马到河中饮水后,将马系在一块大石上,洗马口从此改成了“系马口”。
马口关圣村还留存着关帝庙。马口原有一条老街,地面用青石铺成,从正街一直延伸到横街和背街,总长约3公里。走在青石板路上,夏天不烫脚,雨天不湿鞋。街上车水马龙,商贾云集。马口有两个码头,一个上码头,一个下码头,里三层,外三层,不是车就是船,桅杆林立,基本上全是装窑货的货船,帆影无边,蔚为壮观。
从公元1481年起,汉川马口就开始生产陶器,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当时生产规模大,质量好,销路广,方圆几公里的群众都是靠经营此业为生,镇周边许多自然村如窑新八屋窑、九屋窑、小屋窑、王家窑、喻家窑、杨家窑、梁家窑等都是以窑得名。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马口陶器经历了逐渐消亡的历史命运和凤凰涅槃的重生之路。因技术工艺复杂,手工制作成本高等因素,2000年,随着马口镇最后一口窑的关闭,马口窑火就此熄灭。2008年,马口窑古窑址被列入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马口陶器烧陶技艺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汉川市委市政府一系列保护措施的落实,马口窑又焕发了生机。2019年6月,汉川黄龙湖马口陶文化传承基地建成,马口窑和喻集龙窑被重建。传承基地里,过一段时间就会烧窑,马口窑的传统风格又在新时代再次启航。马口陶器烧制技艺,这一历经时光之火炼就的楚陶文化,因为创意和梦想,不断窑变出新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