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木版年画是山西省的传统民俗工艺品。起源于古代山西河东路的平阳府(今临汾市),自宋、金到明代、清代年间,流传甚广。宋代,自毕升发明活字排版印刷后,中国的雕版印刷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北宋灭亡时,金人以汴梁掳迁至平阳去的刻工与书版作为基础,使这一带的印刷业得到发展。平阳,成为金代雕版印刷的中心。官府在这里专门设置出版机构,管理民营书坊与书铺,使这里的雕版印刷逐渐繁荣起来。木版年画是中国社会的缩影,其田神、仓神、井神、神之格思等作品,揭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丰年的祈盼,对于研究中国社会的生产发展及民俗风情,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价值。
平阳木版年画与河北省武强、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等地同为中国历来以年画著称的产地之一。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临汾市平阳木版年画博物馆获得“平阳木版年画”保护单位资格。
晋南盛产麻纸,枣木甚多,是木版印刷的理想材料。历代不仅官府在这里设置出版机关,私人开设书坊也很多,木版年画也就成为平阳人的一种行业。元、明、清是平阳木版年画的鼎盛时期,印刷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除了年画外,还有中堂、屏条、拂尘纸、灶君、门神、天地神以及窗花、灯花等等,多种形式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要,形成了五彩缤纷的彩印艺术世界。
平阳木版年画有三大特征:一是宗教神画多。作用之一是驱邪镇宅。如秦琼、尉迟恭门神画和钟馗年画等;作用之二是降祥纳福。如供奉灶神、财神、天地神、福禄寿三神等等;二是戏剧人物画多。晋南是中国元代戏曲(元杂剧)的发祥地,商家迎合当地人民群众喜爱戏曲的口味,把戏曲和美术融合为一体,在表现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的同时扩大自己的销售;三是民俗画多。过年过节,年年有余(鱼),人们图的是一个吉利,工艺美术家创作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等年画以及供人观赏的中堂“四季美人图”、“麒麟送子”、“吉庆有余”等民俗年画,使年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因此,山西平阳木版年画不但是民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且在中国绘画史上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华夏文明史极其宝贵的艺术珍品。
平阳木版年画在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上,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延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表现力。平阳木版年画,不受自然现象、客观文物的约束,而是采用集中概括、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运用注重人物传神、象征寓意的手法,力求使画面完整、造型夸张、形象生动、主题突出、装饰性强。在色彩运用上不受自然光色的局限,注重色彩的对比,艳丽、明快,给人以豪放、健康、洒脱的感觉。
平阳木版画的制作需要三个环节,一是刻制木版,二是染色套色,三是印刷。临汾一带的木版画多使用枣木做刻版,用麻纸印刷。在成图过程中,有完全的木版刻印,也有少量的用手绘。
平阳是我国民间木版年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宋金时流传下来的木版年画《义勇武安王位》(又名关公图)、《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又称四美图)、《东方朔盗桃》,还有《增福相公》(绘本),都标有平阳雕印字样,堪称我国最早之民间版画。
大部分平阳木版画是由有此嗜好的农民在业余时间雕刻印制而成的。取材于当地的习俗和传说故事,木版画的内容主要是些花、鸟、鱼和历史人物。采用夸张生动的描写手法和鲜明的颜色,画面充满当地的风味,反映了当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阳年画根据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种类。有的悬挂在卧室,有的贴在门窗上,有的则用来装饰厨房或桌子。
平阳木版画以戏曲题材为多,这与当地戏曲繁荣有关。临汾自金元时期即成为戏剧摇篮,以戏曲题材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平阳木版画,在中国木版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木版画将动态的戏表现为静态的戏,将瞬间的美定格为永恒的美。戏剧人物画中人物着戏装,是根据舞台演出时摹写而来,如《黄鹤楼》中,刘备穿蟒系带躬身向周瑜作揖,周瑜戴紫金盔,插雉尾,穿袍靴,足蹬瓷墩,左手端带,右手高举,怒容满面;赵云穿铠甲,手抱竹节;东吴兵将则手拿长矛立于楼口,背后江水滔滔,将那《黄鹤楼》剧中紧张精彩的情节,尽善尽美地刻画出来。
平阳木版画除了年画外,还有中堂、屏条、拂尘纸、灶君、门神、天地神画,以及窗花、灯花等画。拂尘纸画俗称“扑楞纸”,是张贴于炕柜、墙窑、碗架、桌边的画,既防尘,又起装饰作用,故形式都是横方型。还有纸灯画,是专为农民自制灯笼的张贴画。
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民间年画发挥着宣传、教育的作用。民间称木版画为“六品”,即欢度年节的装饰品、日常生活的美化品、喜庆节日的馈赠品、民俗传播的媒介品、普及科学文化的实用品、弘扬道德的宣传品。
随着历史的发展,现代化的年画美术表现手法和高科技的精美印刷技术冲击着手工操作的古老木版年画。导致平阳木版年画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平阳木版画作为综合艺术,将木版雕刻技法、色彩、线条、题材融为一体,是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有明确记载的传承家族,有平阳的徐家(宋)、姬家(金)、张家(金)、姜家(元)、温家(明)等。宋金时期的木版画《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义勇武安王位》就分别出自姬家和徐家,它们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民间张贴画(版画)。平阳木版年画博物馆收藏的《丁公》、《善火福水》等也属木版年画中的罕见珍品。
为了让平阳木版年画重焕光彩,从1991年开始,平阳木版年画的守护者和传承者——赵大勇,便致力于拯救和传承平阳木版年画的工作,他几十年如一日为之奔走、呼吁。积极收集、收藏、整理年画精品及珍贵资料。他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一直被称为“平阳木版年画的活化石”。他参与撰稿的《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山西分册》于1993年由人民出版社印刷发行;他编著的《平阳新年画选》1999年出版发行。
在全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出版的《中国木版年画(平阳卷)》编写过程中,赵大勇毫无保留地提供了自己的资料,为平阳木版年画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2年12月,经山西省文物局批准,赵大勇自费创办了平阳木版年画博物馆,馆藏历代年画、雕版等3000余件,精品300余件。
赵大勇之孙赵国琦任平阳木版年画博物馆负责人,他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主要代表作品有《新版文门神》、《新版武门神》、《新福字》、《年画水浒全集》、《春节财神》、《伟大领袖》等。从2006年开始,他创作的木版年画连续6年获奖:木版年画《三星图》在2006平遥民间工艺美术节展览中荣获优秀作品奖,作品《四美图》荣获第四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银奖,作品年画《和谐吉祥》荣获首届中国(集美)民间工艺精品博览会银奖、作品《指日高升(左右幅)》在中国(潍坊)第三届文化艺术展示交易会暨全国木版年画联展中荣获金奖,参赛作品《木版年画——和谐海宝》荣获迎世博纪念品全球华人设计大奖赛优秀传统工艺奖,作品《夜读春秋》荣获首届中国(绵竹)年画节优秀传承奖。
2003年,平阳木版年画博物馆参加“山西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展览”,荣获抢救保护奖;
2004年,平阳木版年画博物馆参加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举办的 “万种民间艺术珍品展”荣获金奖;
2005年,他的专著《平阳民间木版年画》被三晋文化研究会列为平阳史文化丛书。
在他的积极奔走和呼吁下,2006年平阳木版年画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10月,赵国琦被授予山西省民间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
2008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平阳木版年画榜上有名。赵大勇将将平阳木版年画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传给了赵国琦。
平阳木版年画是伴随着年节民俗而产生的一个大众文化品种。
早在宋金时,山西的平阳(今临汾)、绛州就是中国木版印刷的中心,曾诞生了大量的经典性年画作品,成为民族文化的符号。清末时,由俄国探险家科兹络夫于1908———1909年从古西夏王朝甘肃黑成子(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旧遗址古塔巾发现的两幅木版年画,一幅是《关公图》(又名《义勇武安王》图),是出自平阳徐家刻印的;另一幅是《四美图》(又名《随胡窈窕倾国之芳容》图),是出自平阳姬家刻印的。
从“义勇武安王”的封号推断,有专家确定为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加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此图刻印时间当在北宋末金初。黑水城遗存木版年画是20世纪中国古代文献的第三大发现,证实它是中国最早的民间木版年画。《中国古代印刷史》称它为版画,为“民间招贴画(年画)的始祖”,它比被国外收藏家赞誉为“东方智慧的结晶”、开创5000余年的陕西凤翔木版年画、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历史都早。
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版年画。
平阳木版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
平阳木版年画,在明末清初是极盛时期。当时,那里的年画远销华北、西北、内蒙以及东北等地。仅临汾城内,就有益顺画店、德隆画店、兴昌画店等;洪洞县城内的瑞兰斋天泰成画局、曲沃县的同成纸局,常年雇用很多工人印刷木版年画。农村,印制的自制木版年画更是遍布各地,每年腊月,晋南各县城乡集市上,设摊摆画,卖窗花,卖对联,处处皆有,颇为兴盛。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占领临汾,平阳木版年画大受破坏,临汾河西襄汾、新绛一代木版年画作坊多被烧毁几乎绝迹。全国解放后,民间年画作坊恢复极少。平阳木版年画的“元气”始终没恢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