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慕原名陆墓,位于苏州齐门外六里路,因唐代宰相陆贽墓葬于此地而得名,陆慕有一御窑村,自古以来此地村民多以烧窑为生,经千百年来代代相传,这里的人们用特有的村边田头常见“干黄金银色”的粘土以及阳澄湖畔“澄泥”制坯,以每年稻麦两季收割后的稻柴、麦柴、砻糠和江南常见的树枝木柴烧制,再以灵巧的双手雕琢。创造出御窑金砖、陆慕泥盆、苏派砖雕等一系列制作技艺和巧夺天工的作品。这些历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创造、积累而遗留下来的艺术形式,其题材内容广泛,有着明显的时代风格和流传过程是历史文化遗产不可缺少的一个有力的佐证,更被世人称之为“取土成金”。
促织,指的是蟋蟀,特别是斗蟋。
北方也叫“蛐蛐儿”,江南一带称其“财积”,南方也有“乌龙仔”一说。
蟋蟀历来是人们入秋消遗清玩的宠物,无论民间或是上层社会,自古就有斗蟋蟀的习俗。古代从宫廷到民间斗养蟋蟀成风,促织之戏是中国历史上皇宫贵族、文人雅士的一大喜好。用来饲养斗蟋的器皿,就叫蟋蟀盆,或称蛐蛐罐。玩斗蟋蟀,器皿讲究精致,种类繁多,有斗盆、大罐、小罐、小缸罐、过笼、水槽之分。罐、槽、盂、栅、横、牌都有专门用处,质地各异,分瓷、玉、石、泥、紫砂等,蟋蟀盆的材质中,以澄泥陈旧者为好,据说特别养虫。
蟋蟀盆的制作和使用始于南宋,盛于元明。南宋代以前已有雏形,当时制作者无模具,全用手工捏制造型。如故宫博物馆收藏的几只元代蟋蟀盆,上面竹片的拓印,手指的纹路清晰可辨,最早的盆都是由帝王指定的御窑和官窑烧制,作为贡品专供皇室使用,极少传至民间。其时,南宋宰相贾似道(1213-1275)喜斗蟋蟀,他在西湖葛岭半闲堂中所有的蟋蟀盆,都产于苏州陆慕。
要成为促织大玩家,需要对蟋蟀的习性、种类、喂养、治疗、甚至选盆用物的要领都要有精深研究。明宣德帝堪为个中翘楚。明代宣德帝尤好促织之戏,有“蟋蟀皇帝”之称。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官吏为寻“好虫”,欺凌百姓,以讨君王之欢。《明朝小史》里也记载有骏马换促织的故事。他密令苏州知府况钟进贡蟋蟀千只,甚至用世袭官职赏赐进贡者。据《吴门表隐》载:“陆慕邹、莫二姓造,雕镂极工巧,明宣德时邹大秀、小秀姐妹创始”。
御制的盆,底部有年号,自明宣宗朱瞻基以后,蟋蟀盆花色品种更加繁多,制作人的姓名也用印章形式制于盆底。古代和近代著名的制盆匠人李公亮、邹显之、杨鸿兴等都是闻名遐迩的,这些名匠制作的盆已极少流传,都成了稀世珍宝。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清宫中蟋蟀盆珍品,其中就有不少明宣德时期的陆慕泥盆。
自古养蛐蛐的盆罐还有南盆北罐区分。
南方为盆,北方为罐,叫法与技法也有所不同。
早秋适宜用南方促织盆,好透气;
晚秋适宜用北方蛐蛐罐,宜保温。
南盆以精巧秀美见长,用泥多为苏州阳澄畔澄泥,其泥质坚密度较低但质地细润,成品敲之有“噗噗”声。
北罐以厚重质朴见长,年份晚于南盆,用泥采自北方,泥质坚密度较高,成品敲之有“当当”之音。
这些南北差异中不仅是南北气候差异的体现,更是南北文化差异的反映。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以为皇宫烧制澄泥“金砖”而闻名于世。明代,余窑被朝廷封为“御窑”。当时已制作澄泥蟋蟀盆。明宣宗喜斗蟋蟀,对苏州陆墓产的蟋蟀盆十分欣赏。澄泥蟋蟀盆也就成了贡品,为皇家专用蟋蟀盆,深得皇帝的喜爱。《吴门表隐》中记载 : “陆墓窑户如鳞”,可见为皇帝专门烧制蟋蟀盆的窑户众多,规模之大。
之所以能造出全国最好的蟋蟀盆,究其原因,是因为陆墓当地土质细腻,很少杂质,碱性不大,这也为蟋蟀盆的制作提供了最好的原材料"澄泥",所谓"澄泥",是以阳澄湖七八米以下的泥土或湖畔周边的鱼塘底泥。这种在水中浸泡多年的沙泥,变得极为细腻润滑。能工巧匠制作蟋蟀盆时,选择优质澄泥,精心制坯,烧出的蟋蟀盆自然光洁细腻,敲之有金玉之声,加之透气、密闭性能好,是以成为蟋蟀盆中的上品。
陆墓制盆工艺源远流长,自南宋起,陆墓就开始制作南盆。在明宣宗的的推动下,文人雅士皆以陆慕蟋蟀盆为最佳,陆慕蟋蟀盆也就登堂入室,不再是市井玩物,有了文玩古董的身价。文人墨客、达官贵人以此作为时尚。明人沈德符称:“今宣德盆甚珍重,其价不减宣和盆也”,可见晚明时代这些玩物的身价已经暴涨,成了争相追逐的奢侈品。作为苏州相城十绝之一“陆慕泥盆”,在南盆里一直为顶尖的存在。“南盆”有时干脆就是专指苏州陆墓烧制的蟋蟀盆。
时至今天,宣德年间的蟋蟀盆已经极其罕见,成了珍贵的古董,在2001年北京中鸿信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明宣德蓝釉龙凤纹鼓形蟋蟀盆”,成交价达到60万元;2004年10月24日在厦门宝龙大酒店举行的厦门国拍艺术品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明宣德青花鹰雁纹蟋蟀盆”的拍卖价竟高达200万元,比当时的估价高出近百万元。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香港富得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明宣德青花瓜瓞纹蟋蟀盆”,因构图精巧、寓意吉祥,最终以298.3万元天价拍出。
可见,昔日的小小虫罐,早已成为收藏者们竞相追逐的新目标,“盆以贮虫,不可不美器。”对于痴迷于此的玩家来说,蟋蟀盆也是一种收藏,它和字画一样,亦有年代和名家之分,现在玩蟋蟀的如果拥有一只陆慕出品的“宣德盆”,身价自然不言而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烧制蟋蟀盆一度达到鼎盛时期,到了二十一世纪初,陆慕御窑村、南窑村有150多户烧制蟋蟀盆,仅御窑7组就有20余户,南窑村的香炉浜和黄泾浜有37户,涌现出像袁中平、袁中华、苏晓红和曹超等一批制盆高手。他们继承烧制蟋蟀盆的传统工艺,某些制作技术和工艺已经超过前代,其产品供不应求,销往上海,无锡、南京,北京、天津,武汉、杭州、温州等地,并飘洋过海。自此,陆慕蟋蟀盆迎来了历史上的又一个春天。
陆慕澄泥蟋蟀盆制作工艺十分繁杂。从选泥到成品,需要一百多道工序,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其主要的工艺如下:
1、选泥取泥
以阳澄湖周边的鱼塘底泥或七八米以下的泥土为上品,以黄、青、白三色生泥为佳。取后放在露天一年左右,任凭风霜雨雪侵袭,使其分解为细粒状泥。
2、浸泡除杂
将干泥泡于水缸或水池内。水需满没干泥,在浸泡的同时,清除泥中脏污,使其成为纯泥。
3、搅拌筛滤
用木棍将水缸中浸泡的泥块翻动搅拌,使其化成泥浆,直到厚浓均匀为止;用细网筛倒入另一缸中,再去除杂物,使其更纯,如此反复三次。所用细网一遍比一遍细,最后将水倒去,留下沉淀泥浆。
4、采浆储存
将粘稠泥浆装袋扎紧,慢慢阴干或晒干,待成干泥后储存在通风的室内,数月后待用。
5、炼泥锻锭
将干细泥加工,加上适量的水,以脚反复练踏,把泥练熟成团,粘韧滑亮,再将此泥捶掼分段,做成泥锭。
6、搓泥压模
根据不同盆形所需,将泥锭称重,多割少补。压出粗坯,然后脱模晾干。
7、修刮打光
将盆坯内外细细修刮,直至光滑。待稍硬即放上转盘打光,如有气泡,用针一一刺破。
8、压章拓底
先在盆底压上印章,然后用同样的泥浆作为涂胶,使盆底盆圈成为一体。此道工序十分重要,如果拓底不好,盆会脱底报废。
9、锯槽配盖
在盆盖锯刮槽口,分别有凹凸之榫卯。榫头必须与盆圈匹配,不可有丝毫松动,务必使盆、盖合榫严丝合缝。
10、刻纹印花
这道工序要有很好的美术、书法、雕刻技艺,否则就难以完成。
11、做光阴干
做一次细致的检查,即使是细微的不足也不能放过,手艺好坏在此一举。做光后先阴干,还土本色,然后或晒或烘,控制温度,不能有裂纹,使盆坯干硬。
12、装窑焙烧
脱水后放入窑内,用柴火先以文火烧,继以砻糠火烧,温度控制在九百度左右,一定要掌握好火候,看准时间。窑内制品先呈现出冻水透明状,不久火苗会呈橙黄色,如同火山喷发的岩浆般,此时即可封窑。封窑动作要快,迅速熄火。
13、出窑进水
趁热出窑,将盆轻轻放入水池中浸泡十天左右,让其充分吸收水分。
14、研磨雕刻
反复研磨,使其落榫无隙。然后在盆体上用刀具细心雕刻,之后再根据画面需要上色,抛光,使其成为佳品。
袁中华生于1973年,是著名制盆名家袁舜达之子,出身于澄泥盆砚制作世家,自小耳濡目染,学得一手祖传绝艺,继承祖上历代技艺集当代工艺于一身。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蟋蟀盆专业委员会会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其蟋蟀盆造制古朴新颖,十二生肖盆、天落提盖盆、直口双底双盖盆、腰鼓槽扣盆、八角盆、竹节盆举不胜举。蟋蟀盆烧制,色泽柔和、干净细腻、光洁均匀、泥质纯正,可见其在泥浆过滤之处下功之深。线条流畅,特别注重各部位的细节处理。使蟋蟀盆更适应蟋蟀生存,袁中华制盆最大的优点在于盆盖盆身全面接触,其精密程度在当今盆坛无出其右,堪称极品。
20多年在窑火和器型色彩各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并能熟练掌握此技艺。他制作的蟋蟀盆被誉为“相城十绝”之一。
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苏州馆)展示。
2012年应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非洲联盟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非论坛”参加展示表演,屡次获国家省市金奖。
2012年,《合盖花盆》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展(苏艺杯)金奖
2012年,《子母斗盆》获江苏省工艺精品展(艺博杯)金奖
2013年,《线隐八角盆》获中国(开封)首届工艺美术展金奖
2013年,《山隐小六角》获第三届东方工艺美术博览会迎春花奖。
袁中平,男,生于1970年,相城区陆慕人。“袁氏堂”第五代传人,苏州市高级工艺美术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苏州市民间工艺家、相城区民文协会理事长。
1986年,成立了“中平澄泥堂”
2004年——至今,在袁中平工作室工作。他制作的蟋蟀盆被誉为“相城十绝”之一。
多年来,袁中平在祖传金砖制法的基础上开发研究习字金砖,历时六年,坚持传统,利用澄泥金砖良好的吸水性及透气性,研究制作出的砖质细腻如肤,只用清水沾笔就可流畅书写的习字金砖。原国家文联主席周巍峙与现任国家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试用这块习字金砖后,兴致所至,赐予美誉,各自题下一字,集成“苏宝”一词。2013年11月,袁中平的金砖砖雕作品在巴西阿雷格里港市政宫殿展出,向巴西民众展示苏州相城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
2001年8月,创作的《百子蟋蟀盆》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中荣获“山花奖.民间工艺优秀奖”。
2003年1月,创作的蟋蟀盆《天地云龙》在苏州市第二届民间艺术节中荣获金奖。
2012年5月,创作的《文苑图》在2012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2012年10月,创作的《富贵玉兰》在第七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2012年11月,创作的《姑苏繁华图》在第十四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获得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2013年1月,创作的《富贵玉兰》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金奖,并授予苏州市民间文艺“金桂奖”荣誉奖。
2013年11月,苏州市中平砖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文物及博物馆相关文化创意展馆中荣获“文博创意产业促进奖”。
2013年12月,创作的《竹林七贤》荣获“第三届江苏省民间迎春花奖,并授予苏州市民间文艺“金桂奖”荣誉奖。
叶逢春,男,生于1947年1月,相城区陆慕人。现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苏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蟋蟀盆专委会会员,从艺几十年年刻苦用心,不断探求在蟋蟀盆行业中,已崭露头角,对于制盆悟性很高,功底扎实,技艺全面,对于蟋蟀盆有独特理解,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是陆慕镇制盆业中的佼佼者。他制作的蟋蟀盆被誉为“相城十绝”之一。
1979年,开始师从岳母陈秀英学制蟋蟀盆。
1981年——至今,开始制作蟋蟀,作品传至日本,香港,马来西亚,台湾等地。
其代表作品为隔底盆”及“子母套盆”。
苏晓红出身于苏州陆慕,曾放弃稳定的事业,专事蟋蟀盆制作。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潜心研究,不断创新。设计开发创作了铜鼓盆、清水直口盆、七子莲心盆、竹节盆等许多花色品种。他制作的蟋蟀盆被誉为“相城十绝”之一。
“出手必上乘”,稍有疵癍,即毁之不取。因此他所制之盆做工讲究,造型美观,线条圆润,轮廊分明,色泽和润,包浆丰富。盆盖与盆身相合丝丝抿缝,十分贴合。手感细腻润滑,宛若处子肌肤,敲之隐隐有金玉之声。
若于盆中贮以清水,不一会,外壁便已经湿润,可见其吸水透气性之佳。更兼在盆上施以书画,精雕细刻,这就使得手制的蟋蟀盆成了颇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品,于国内外收藏界、艺玩界颇著声名,为名流所赏识。
他的作品以古朴典雅秀气见长,作品风格自成一派,仅给蟋蟀界名人大佬边文华、茅逢双等人做的清水直口养盆一致受到业界大家赞赏。
曹超,男,生于1977年11月4日,相城区陆慕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师,他在蟋蟀盆行业中,不断探求,对于制盆悟性很高,功底扎实,技艺全面,对于蟋蟀盆有独特理解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是陆慕镇制盆业中的后起之秀。其制作的蟋蟀盆精良雅致,造型古朴秀美,外观典雅大方,受到蟋蟀盆爱好者的广泛好评和欢迎。现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制作的蟋蟀盆被誉为“相城十绝”之一。
1999年毕业于盐城市工业学院设计专业。
1999-2008年在南窑蟋蟀盆工艺所从事蟋蟀盆工作,曾拜师苏晓红学习制盆技艺。
作品《荷花鲤鱼》荣获2012年南昌博览会“儒仕儒家•百花杯”银奖
《枫桥夜泊》荣获2012年苏州博览会“苏艺杯”铜奖
《蟋上添喜》荣获2013年江苏(苏州)工艺美术精品展银奖
《七子莲心铜鼓》荣获2013年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