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牡丹画起源于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这一画种在继承传统工笔技法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工艺手段,通过精工细作而成。2021年11月,巨野县的“工笔牡丹画”进入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起白描稿,后用墨勾稿。正叶和枝干用墨重些,花和反叶、反瓣相对可淡些。稿子关系到染色的效果,一定要认真。
2、三绿统染叶子后,用淡墨加少许花青分染正叶,赭石加少许三绿染老干,白粉调成牛奶状,在纸的反面平涂花头。
3、草绿分染反叶,深绿染雌蕊子房,三绿、花青加赭石反复分染花头,直至有体积感。老干用墨皴染,染干时宜借用山水画的皴法,再加些干擦,使老干显得厚重苍老而滋润。枝叶经过反复地分染,使整个画面达到初步预想的效果。注意在染叶时,要留出叶筋的水线(叶子的反光部分)。
4、全面调整。花瓣的层次尽可能明显,重的地方用墨提醒。白粉提花丝,藤黄加白粉点雄蕊,点的时候一定要使笔吸饱,这样有沥粉的效果。用重墨提醒前面的叶和老干,进一步调整画面的虚实关系,不足的地方可作些艺术处理,直到自己满意为止。题款、钤印的部位要恰当,亦需全面认真考虑。
工笔牡丹画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工笔技法的基础上,“三矾九染”,精工细作而成。设色方式有没骨法和勾填法两种,染法包括分染、统染、罩染、提染、烘染、点染、斡染、醒染、接染;技法有皴擦、点蕊、撞水撞粉、褪色、反衬、水注色等。勾勒严谨,工整典雅,色彩绚丽,富丽堂皇,充分展示了牡丹雍容华贵的特点。
巨野县书画艺术可上溯至秦汉时期。千百年来,这片深厚的文化沃土孕育了众多书画名家。王禹偁、晁补之、王维翰、刘藻等为代表的书画家群体,都名振一时,影响深远。
传统艺术沃土的滋养,使巨野县一直保留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民间绘画创作队伍。在以黄恩涛、刘昌杰、董森、王世超、姚桂元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画家的带动和影响下,巨野县工笔牡丹画创作队伍日渐扩大,创作水平连年提升。2018年,巨野县书画院组织创作的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大型工笔牡丹画《花开盛世》和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巨幅工笔牡丹画《锦绣春光》,享誉海内外,对于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工笔牡丹画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寻根溯源,方知巨野工笔牡丹画产业这棵大树,一直扎根于群众,有着丰厚的土壤。1972年的春季广交会上,巨野画师刘昌杰绘制的四个“彩蛋”引起欧美国家客商的青睐,随即订单纷至沓来,巨野县工艺美术厂应运而生。
巨野书画产业的快速膨胀,当地政府是有力的推手。1999年,巨野县开始探索“以画致富”的新路子,把工笔画列为经济工作的一门新兴产业来抓。2005年,巨野县成立了县书画院,启动了县书画一条街,建立了网站,注册了商标,形成了一个外接市场、内连千家万户的书画产业新格局。2010年5月,巨野县农民绘画培训基地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破土动工。县里拿出专项资金扶持书画产业做大做强,巨野工笔牡丹画在全国迅速形成品牌。2012年4月25日,巨野县被授予“中国工笔画之乡”,中国巨野农民绘画培训基地正式启用。
巨野县乘势而上,坚持精品创作与产业发展并重,大力实施书画人才队伍建设和书画精品创作工程,全县书画产业逐步走向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截至2023年,全县每年创作绘画作品120余万幅,作品远销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等40个国家和地区。
巨野是中国文联命名的“中国农民绘画之乡”“中国工笔画之乡”,以巨野县书画院为首,全县拥有四个“绘画专业镇”、41家基层画院、50个绘画专业村,从事创作、销售、装裱等书画产业人员15000余人,作品远销美国、法国、新加坡、香港等40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