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里红席,俗称秫秸席,是用红、白两色的席高粱桔经去根、剔稍、破坯子、刮篾子、编隔子和挑席子等多道工序,交叉编织出各种不同纹饰的图案,因红色鲜艳夺目,故称红席。
山东胶南泊里镇曾是著名的红席集散中心,有“红席故乡”之称。泊里红席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后经代代相传,便在泊里成为一种传统的家庭手工工艺。
泊里红席,席篾细密、工艺精巧、图案新颖、面光边齐、美观结实。有的席面上编织着细小的枣花,席边镶嵌着成串的牡丹;有的编织着吉祥如意的图案,祝愿人们大吉大利;有的编织成栩栩如生的“龙吟凤舞”画面;还有的编织着“福寿双全”文字,展示着编席人的精湛手艺。泊里红席还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是铺火炕的佳品。当地俗语说:“炕上没有席,脸上没有皮。”每逢春节或办喜事,老百姓都要铺新席,以兆吉庆。
1、准备材料:首先,需要使用高粱秸秆作为主要材料。这些高粱秸秆需要经过处理,包括去根、剔梢、捆坯子等步骤,以确保材料的适用性。
2、劈篾子:将处理好的高粱秸秆劈成约0.5厘米宽的篾子,这一步是为了让席子更加结实和有光泽。
3、刮篾子:使用刀将篾子里面的瓤刮净、刮平,直至平滑、光亮。这一步骤是为了确保篾子的质量,影响最终席子的外观和耐用性。
4、染色:白色的篾子还需要用硫磺熏,以获得红白相间的颜色效果,这是泊里红席特色的来源。
5、编织:按照一定的规律挑上压下,构成花纹,编织成席。这一步骤需要熟练的技巧和耐心,以确保席子的美观和实用性。
6、后期处理:完成编织后,可能还需要进行一些后期的处理,比如修剪、整理等,以确保席子的最终形态和质量。
泊里红席的制作不仅是一项需要高度技巧和耐心的手工艺,而且是一项需要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它的制作过程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是。2008年,泊里红席编织技艺列入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泊里红席每平方米售价400元,基本一张席子需要2000元左右,乍一听价格不菲,但不少识货的人觉得物有所值。
据史料记载,编织红席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泊里、大场镇等地的老席匠们口口相传,战国时期孙膑遭庞涓陷害,流浪并寓居于泊里一带,由于生活贫困、身无长物便用当地老百姓广泛种植的农作物高粱的秸秆,亦称秫秸,劈成篾子,编成席子。秫秸原本为白色,因为孙膑膝伤未愈,编席时鲜血滴在席子上,便形成了席子红白相间的颜色。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孙膑这位伟大的军事家、思想家,便按着孙膑的方法编席铺在炕上,并给这个席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红席”,编织红席的手艺和在炕上铺席的风俗从那时起便在泊里一带流传开来,世代相袭,孙膑也就成为当地席匠心目中的祖师爷。由于红席的颜色红白相间,色泽鲜艳喜庆,在炕上铺上一领红席趋凶避邪逐渐演变为当地百姓婚庆嫁娶、欢度年节的一种风俗习惯。
新中国成立初期,泊里红席作为名优特产品,进京参展。《胶南县志》记载,1958年,泊里红席年产20万领,此前的1955年高产时,年产51万领。
1986年,泊里镇种席高粱8000亩,全镇除少数沿海村外,几乎村村从事编席业,投入劳力1.5万余名,只编席一项收入,镇人均达到100元。
1987年,原胶南市在泊里镇建立了“红席市场”,使这项传统手艺以家庭为单位得到进一步推广。
泊里镇相继成立了泊里红席协会和青岛泊里红席生产专业合作社,组织了编席技艺大赛,选拔出了红席技艺传承人,专项扶持奖励之外,还成立了红席专业推广公司,不断引进高水平工艺美术公司,辅导提升红席品质,实行个性化定制……越来越多的匠人重拾这一古老技艺,使泊里红席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新的传承和新生。
2011年,“泊里红席”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13年,为了对泊里红席进行保护和进一步传承,“泊里红席”商标被国家工商局注册为国家地理商标。
在位于新区泊里一路西段的“泊里民俗博物馆”,有超过600平方米的研学体验馆,供市民游客与编织匠人们面对面交流学艺,穿越2000年,红席织就的这一老青岛的地道民俗从未真正远离青岛人尤其是泊里镇周边老青岛人的生活视线。
在红席合作社的带动下,泊里镇已有500多农户重新拾起了多年不干的“手艺”,变“单打独斗”为“联合舰队”,提高了“红席匠”们对红席市场的“话语权”。管家庄、张家庄、常河店等4个村已成为小有名气的“红席”专业村,全村60%以上的农民常年编红席,户均年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全镇年生产红席3万余领,收入900余万元。仅编织红席一项,预计全镇农民可增收1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