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编
是各种草编中最基本的一种方法。经纬交织,经一般不动,纬则逐步穿插交织。经纬之间穿插相互挑压的数量变化,形成不同的纹理效果。常见的平编经纬交织有:挑1压1,挑2压2,挑1压2,挑2压1。
2、交叉编
利用两条纬线交叉于经线内,依次环绕编织。
3、编花
编花是纬的变化。纬在通过经的时候,用盘、绕、结扣等手法的变换,编织出各种纹理。
4、锥砌
锥是经砌纬,用麦杆、玉米皮或其它原料缕成小把走纬,再以玉米皮包叠成宽O.5cm左右,将上下草把卷穿起来,层层卷穿锥砌,按设定计划成型。为便于穿卷,要备裤锥工具。纬要从裤锥的空隙中续过。
5、缠扣
以纬作芯,以经包缠拧扣。先将麦杆或其它原料缕成小把走纬,以玉米皮缠绕,每隔1cm沿两条芯子绕一圈,然后在两条芯子之间绕成结,使上下两条芯子连接起来。
6、盘
用一种或两种材料进行盘、卷、折,构成预定造型。注意搭配好材料的纹理或色彩,使之形成有规律的纹样变化。
7、扎
以麦秸杆、玉米皮为原料,用棉线扎、束在原料的关键部位。其它部分则任原料的性能自然伸展,形成特定形象。
8、串
用针线穿过加工物的侧面,两个或多块、面组合串连,形成设定图案,反复构成二方连续式纹样等。
草编是要将用作编制的草事先进行清理,扔掉腐败的,不能用的杂草,留下好的齐壮的草,将草放入水里浸泡,使其变软,这样你就可以编制了,编制工艺品是将草与草交叉编织,使其顺着事先准备好的模型进行编制。
草席是莞草编织技艺的代表,尤以厚街的芥黄席最为著名,其制作包括挑草、染草、晒草、行绠、织席、剪席、拍席、统席九道工序,其中的行绠、织席是关键技术。厚街席子属机具编织,行绠是于织席机上,用麻绠按织席垢上的长孔和圆孔编成一道道的绠绳,将席垢固定,织长席需用长机行绠,短席则用短机;行绠后即可织席,由2人操纵,按照设计图样,用染色水草在织席机上编织草席,熟练的技术工人一般每天可编织5张。
厚街芥黄席花纹图案丰富多样,潮湿气候不易发霉,经久耐用而不褪色。近几十年来,莞草编织技艺又有新的发展,草席类增添了提花席、米花席、方席、蒲团席,还有草蓝、草盒等新品种。
2015年,莞草编织技艺认定为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保护单位为道滘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叶小玲,女,1961年11月出生,东莞市道滘镇人,自6岁起跟随祖母、母亲学习莞草编织技艺,高中毕业后在道滘草织厂积累了多年的工作经验。20世纪80年代末在道滘草织业衰落的情况下,自行用其他相似稻草编织生活用品,至今保持着纯熟的莞草编织技艺。近年来积极整理该工艺,绘制遗失了将近30年的部分草编工具、模具图纸,培养莞草编织人才,使濒临失传的技艺得以传承。改良创作新型草织工艺品,多次参加省级、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为莞草的传播推广做出重要贡献。叶小玲于2017年被确定为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随着塑料制品逐渐取代传统草编制品,如今东莞的手工莞草编织业已几乎完全停产,连传统的编织品在当地已难以寻找,莞草编织技艺正濒临危亡,急待抢救和保护。
莞草编织技艺源远流长,当地出土的战国墓砖,已有清晰工整的席纹,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的座席,历史学家考证即为莞席,南北朝的《宋起居注》也有“广州刺史韦朗,作白莞席三百二十领”的记述,均印证莞草编织至少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到了清嘉庆至道光年间,在道滘当私塾先生的赖洪禧(1770—1852年)在《到滘杂咏用竹枝体》十首之中,有“沿河不少如花女,八字梳头学打绳”一句,可见当时民间草织工艺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