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画(广东内画),广东省汕头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广东内画是一种传统的工艺美术,它运用中国画的构图、笔墨、设色技巧,在玻璃瓶内壁上反手作画,形成独特的艺术奇观。广东内画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由吴松龄始创,其画风受到岭南派画风的影响,线条纤秀,色彩浓艳,表现内容丰富多彩,纳山光水色、飞禽走兽、古今人物、奇花异卉于瓶器内壁,有“奇特的绘画艺术”之誉。广东内画凭借独特的玻璃瓶造型、瓶外描金加彩装饰效果、彩绘与设色技艺及彩绘工具而独树一帜,卓然成派。
2008年6月7日,内画(广东内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15。
艺术特征
广东内画在艺术处理上以岭南派艺风为主导,画面以中国画工笔画技法为基础,以山水、花鸟、走兽、人物为主要题材,用笔纤细,运笔行线细如毫发,刻划传神,重彩浓墨,层次分明。在瓶壶的外观处理上有瓶壶本色与在瓶身上以金线、珐琅图案做外装饰二种。瓶壶本色的内画壶由于有乳白的底色,多用淡墨淡彩,具有高洁典雅的特征;瓶身有金线、珐琅做外装饰的内画壶多用重墨重彩,和瓶身金碧辉煌的图案外装自然相映生趣,浑成一体,华贵绚丽。广东内画山水画力求画面丰富繁美,山峦重叠,烟波缭绕,小桥流水,高阁重台,艺趣横溢;花鸟走兽类则求色彩绚丽,生动有致,千姿百态,不拘一格;而人物画题材力求刻划传神,百鬓千丝、笔笔清晰,仙姿逸态,扑朔迷离。
主要特色
广东内画与京派、冀派、鲁派合称中国四大瓶内画,但在作画工具、绘画技法、构图形式,到瓶体造型、瓶外装饰方面,广东内画都明显异于京派、冀派以及鲁派。
在工具上,京、冀、鲁派瓶内画都用直笔作画,吴松龄于1986年研制出一种曲笔,选用铅丝制成弯勾形的笔杆,在笔尖处镶上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狼毫描笔。如此一来,其笔法与普通平面作画更为接近,更易于作业。
在瓶胚上,中国其他派别的瓶内画几乎都用扁平形状的瓶子,吴松龄开创了新的瓶胚,以圆润悦人的圆形为主,造型细分为梅胆、棒槌、观音、鱼尾、盾、橄榄、萝卜等形状,小的高度只有5厘米。
在装饰风格上,中国其他地方瓶内画,特别是北方瓶内画,线条劲健、色彩纯朴,整体上具有端庄、朴素、大方的艺术风格。而广东内画的画面深受岭南派画风影响,线条纤秀,色彩浓丽典雅。更重要的是,国内其他流派的瓶内画,通常只有画面创作,没有其他装饰。广东内画则突破局限,内外装饰结合,将作品的装饰分为“画面”与“外装饰”两项。一件完整的汕头瓶内画作品,除了有内画装饰外,壶外还描以金线、加以珐琅彩,以营造多层次、立体感的金碧辉煌、瑰丽多彩的独特格调。
广东内画画面以中国画工笔画技法为基础,以山水、花鸟、走兽、人物为主要题材,用笔纤细,刻画传神,重彩重墨,层次分明,其代表作品有《百鹤图》《百马图》《达摩面壁图》《史湘云醉卧芍药》《八仙过海》《江山如此多娇》《黛玉葬花》等。
制作工具
广东内画的作画工具为吴松龄研制的弯曲型画笔,笔头以铁线做成弯曲形,尖端安上狼毫,以竹作笔杆,整体呈弯曲状,便于运笔于瓶内壁作画。
制作步骤
广东内画的制作的基本步骤为:瓶外描金,用金水在瓶外壁描绘花边图案,后风干、烘烤;瓶内磨模,用铁线黏合石粒,在瓶内按经纬线把内壁摩擦均匀,后洗净晾干;瓶内作画,构思腹稿,内壁画线、笔墨渲染、上色等。瓶外壁装饰吸收景泰蓝的珐琅彩和潮汕彩瓷的描金技艺,内壁画既借鉴京派的工笔重彩,又多采用岭南派国画技法,把水彩色、国画色、油画色融于一壶,线条纤秀,色彩浓艳,形成广东内画内外结合、浑然一体、金碧辉煌、华贵绚丽的特有风格。
传承价值
广东内画是民间艺术家智慧的结晶,它全部采用手工制作,具有艺术特色及地方风格,为工艺美术史和岭南绘画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案例。
传承状况
由于内画制作技艺难度大,要求高,习艺周期长及待遇收入低等原因,广东内画艺术已经出现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状态,亟待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
传承人物
赖乙宁,男,1953年生。高级工艺美术师,师承粤派内画创始人吴松龄,有30多年从事内画的丰富经验,其作品曾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并赴新加坡、菲律宾及香港展览。
吴泽鲲,男,1948年生。工艺美术师,自幼即随其父粤派内画创始人吴松龄学习内画,有从事内画30多年的丰富经验,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的各类展览,并被选送英国、法国、澳洲、科威特、巴林、塞浦路斯等国及港、澳等地展览。
保护措施
吴松龄与儿子吴泽鲲在汕头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后改为“特种工艺厂”)先后培养出内画艺徒35人,使广东内画得到传承。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汕头市工艺美术学会获得“内画(广东内画)”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内画(广东内画)项目保护单位汕头市工艺美术学会评估合格。
重要展览
2012年10月,广东内画在“两岸城市艺术节——广东城市文化周”中展出。
2013年2月,广东内画在汕头市文化馆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示活动中展出。
2017年12月,广东内画在“潮涌香江”艺术展览中展出。
荣誉表彰
1979年,吴松龄的广东内画作品《百鹤图》《百马图》获得广东省工艺美术二等奖。
《达摩面壁图》《史湘云醉卧芍药裀》《八仙过海》《江山如此多娇》《黛玉葬花》等广东内画作品曾获得广东省创新设计二等奖。
赖乙宁的广东内画作品《骏马图》《百子图》《百鸟朝阳》等曾获得广东省第三届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和省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银奖。
瓶内画,也称“内绘”“里画”,它以中国画的构图、笔墨、设色,在玻璃瓶内壁上反手作画,被视为特种工艺。瓶内画从鼻烟壶发展而来,清代时发源于北京,后流传于山东、河北等地,逐渐发展成为京、鲁、冀、粤四大流派。汕头瓶内画是粤派的代表,其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吴松龄始创。广东内画以其独特的瓶器造型、特别的绘制工具、瓶外装饰和彩绘技艺与设色而别具一格,具有岭南地方艺术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因吴松龄多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其原画室名“桃江”,国际鼻烟壶协会又称广东内画为“桃江画派”。
在吴松龄的传授下,广东内画队伍不断扩大,到1985年已经形成了一个拥有63名专业人员的汕头市特种工艺厂,每年完成瓶内画鼻烟壶4700个,产品大部分出口。
20世纪80年代,广东内画发展到鼎盛时期。
20世纪90年代,由于现代工业、商业经济冲击等原因,广东内画日渐式微,从业群体纷纷各谋出路,以至于被列为广东省八大民间工艺拯救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