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艺细致繁杂
宾阳竹编以竹子(俗称牛筒竹)为主要编织材料,经过选竹、破竹起篾、编织产品、过油、过漆、晒干、晾干等多道手工工艺编织而成。
2、产品种类繁多
主要有谷萝、谷撮、泥箕、掺箕、圆蓝、鱼曲、六角帽、座椅、桃子扇及专供外贸出口的各种花篮、盆、篓、六角簸箕、竹鸭、竹兔等350多个花色品种。
宾阳竹编工艺品以本地盛产的竹子为主要原料,经过选料、破料(即破篾)、编织、着色、晾干等多道工序后,即编织成各种谷箩、谷撮、泥箕、掺箕、圆篮、鱼曲、六角帽、座椅、桃子扇及专供外贸出口的各种花篮、盆、篓、六角簸箕、竹鸭、竹兔及各种竹兽等产品。20世纪90年代后,宾阳竹编艺人根据国内外客商的需求,大胆地改革和创新,将原来单一的竹编拓展到了以竹编为主,藤编、草编、绳编、芏编、芒编、混编等为辅的30多个产品系列、1000多个花色品种。
1、文化价值
发掘、抢救、保护宾阳竹编技艺,将对传承和发展传统的民间技艺,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实用价值
发掘、保护宾阳竹编技艺,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利于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技艺,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
3、经济价值
挖掘、保护宾阳竹编技艺,有利于拓宽农村富余人员的就业道路,增加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繁荣地方经济。
2018年12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桂政发〔2018〕58号)》,宾阳竹编技艺被列入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宾阳竹器编织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唐宋时期就有把宾阳竹制品作为贡品进贡朝廷的记载。到宋代,宾阳编织的凉席就已传遍大江南北。“宾州竹簟甚佳”,这是宋代四川宣抚副使郑刚对当时宾阳竹编凉席的称赞。清代至民国年间,新桥镇鲁班村的竹编产品就成了当时经商贸易的抢手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竹编生产发展,竹编工艺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花色品种不断增加。产品品类繁多,有谷萝、谷撮、泥箕、掺箕、圆蓝、鱼曲、六角帽、座椅、桃子扇及供外贸出口的各种花篮、盆、篓、六角簸箕、竹鸭、竹兔等350多种,产品远销区内外及海内外。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宾阳竹编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县编织产品由原来的单一竹编发展到藤编、草编、绳编、芏编、芒编、混编等30多个产品系列、1000多个花色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