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艺术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过年时,人们将剪纸窗花贴到自家窗棂上,浓郁喜庆的春节氛围便呼之欲出。庄河剪纸、岫岩满族剪纸、建平剪纸、新宾满族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便是在辽宁地区世代相传的民俗艺术,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庄河剪纸自明清时期便已在大连庄河地区流行,至清末民初达到兴盛。20世纪中叶以来,庄河剪纸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今更是成为备受赞誉的“庄河礼物”。
庄河剪纸沿袭了古老的传统样式和表现手法,其作品多是单色剪纸,以阳刻为主,兼以阴刻。庄河剪纸的构图比较饱满,少有留白和空余,画面繁絮而丰满,富有生命力。
技法上,庄河剪纸常有锯齿纹与月牙纹相伴相随,又能巧用花朵、云纹、水纹等传统装饰纹样,行剪干净利落,运剪流畅自如。
题材上,庄河剪纸取材广泛,构思别致。其中窗花、墙花可以点缀居家环境,烘托喜庆气氛;礼花是寿诞、婚嫁等人生礼俗活动的重要装饰品;灯花则可用于装饰各种节庆花灯。
流行于鞍山岫岩满族自治县的岫岩满族剪纸,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岫岩满族剪纸浑厚粗犷、古朴洗练,造型夸张奇特,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又保持着满族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
从过去满族人用来供奉祖先的挂旗,到后来的窗花、棚花、灯花,岫岩满族剪纸频频出现在民间婚丧嫁娶等习俗活动中,遇红事以红纸剪龙凤、“囍”字等以示庆贺,赶上年节则剪挂旗窗花或葫芦以烘托喜庆气氛。
流行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境内的新宾满族剪纸,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这是融剪、说、唱于一体的一种民间艺术,它将满族剪纸、满族民歌和满族故事结合在一起,通过边唱、边讲的形式剪出作品来。
值得一提的是,新宾满族剪纸制作时往往不描不画,不打底稿,全凭艺人即兴发挥,一气呵成,有时也可根据需要用木炭或烟头、香头烫出点、线来加强表现,这种即兴手法成为新宾剪纸的一大特色。除此以外,新宾所独有的吊线剪纸、立体组合剪纸等也颇为独特。
建平剪纸流行于辽河文明的主要发源地——辽宁省建平县。长久以来,红山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建平百姓的生活之中,他们创作的一幅幅民间剪纸,也留下了远古的印记。
如今,建平县保存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剪纸作品有3000余幅。其中一些题材的剪纸造型十分独特,甚至直接与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龙等造型不谋而合。《抓髻娃娃》《骑鸡娃娃》《葫芦娃娃》《鲤鱼卧莲》等建平剪纸作品更是呈现出粗犷、浪漫的地域文化特点。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医巫闾山地区满族人用树皮、兽皮剪刻诸神形象的原始崇拜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剪纸艺术,一方面保留了东北满族人文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萨满文化内涵。
与其他剪纸不同的是,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更加注重内容的表达。它不用繁琐、细密的剪法,不求精致、准确的造型,往往以博大恢弘的气度和朴拙古茂的神韵取胜。
数百年来,这种满族民间剪纸艺术在医巫闾山地区世代相承,出现了许多技艺高超、成果丰富的艺人,形成祖辈相传的传承谱系。
剪纸的文字记载较早见于南北朝梁朝宗懔撰《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宜,登高赋诗。”唐诗又日:“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可见在魏晋南北朝甚至更早,剪纸就是一个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剪较较早的出土文物是新疆出土的唐朝的对猴与对马剪纸。从这些残存的文物中得知唐朝的剪纸无论构图还是造型已是非常成熟的民间工艺。
清中叶以来,大批汉民出关来到辽西,带来山东、山西、陕西等关内剪纸,多民族文化互相影响、融合,逐渐形成蕴含多元文化又特色鲜明的建平剪纸。
国家级非遗: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庄河剪纸、岫岩满族剪纸、建平剪纸、新宾满族剪纸。
省级非遗:庄河剪纸、岫岩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建平剪纸、瓦房店东岗剪纸、新宾满族剪纸、初春枝满族剪纸、彰武民间剪纸、西丰满族剪纸、朱月岚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