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一个傍晚,白沙先生坐在圭峰山玉台寺前边的一块大石头上看书,信手折断一株白茅,露出一束柔软而富有弹力的白毛,竟与写字的毛笔十分相似。
他心中大喜,立即摘了一把白茅回家,第二天拿出来晒干,用木棰轻轻砸烂,又放在蚬灰水里浸了几个时辰,去囊后再晒干做成笔。
白沙先生用茅笔蘸上墨水,吸墨饱满;写一个“笔”字,笔画硬朗,飞白生动,还带有刚阳之气。
他难掩惊喜地赋诗抒怀:“茅君稍用事,入手称神工。”诗中的“茅君”就是他对茅龙笔的昵称和敬称。
自此之后,“茅君”陪伴他近20年,陈白沙的书法艺术也以雄健之气而独树一帜。他有几句通俗易懂的谈论书法的话,恰好可以说明以茅龙笔书写的特点:“动上有静,放而不放,留而不留……拙而愈巧,刚而能柔,形立而势奔……”传统的书法观念在岭南大儒这里转向,一种率真、自然的情感支配着他手中之笔,洒脱、自然、错落、超妙的意趣通过茅龙笔的律动,跃然纸上。
这种苍劲峭拔的书法,一扫当时朝野已趋于程式的妖媚萎靡的书风,著名书法家麦华三在《岭南书法丛谭》说,“白沙先生以茅龙之笔,写苍劲之字,以生涩医甜熟,以枯峭医软弱,世人耳目,为之一新”,是以“震动中原”。
用茅龙笔书写的书法,由于没有笔锋,笔画中留有空隙,形成其他书法难有的“飞白”,笔画顿挫、拙重,别具一格。
白沙茅龙笔以新会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圭峰茅草为主要材料,经选裁、锤砸、浸泡、刮青削草、捆扎装饰等多道工序成笔。
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季节的茅草,浸泡时间不同,要凭丰富的经验控制时间。
时间过长,草料变色,破坏茅草的纤维,影响笔的使用寿命;时间不够,影响笔的使用效果。
由于茅龙笔的创制,开创了茅龙书法艺术,震撼了书法界。
用茅龙笔书写的书法,“一洗元代以来柔弱萎靡的书风”,树立了岭南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白沙先生的“茅龙书”“奇气千万丈”,留下“茅龙经典”20多件,其代表作《慈元庙碑》、《种蓖麻诗卷》等都是精品中之精品,国家珍贵文物。
白沙茅龙笔古朴雅致,笔锋修长,极富弹性;笔触苍涩,牵丝飞白相得益彰,宜于行草书体,亦可勾勒山水书画,麦华三、关山月等书画家的一部分作品都借助于它创制出来。
不但本乡本土书画家喜爱,而且受到海外朋友及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