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起源
安溪县竹藤编工艺有千余年历史,《安溪县志》《五代初建安溪县记》有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在叙述当时民俗民生时“荷畚执筐”的记载,《泉州府志》有五代越王钱弘傲幕僚黄夷简于北宋统一中国时,退隐安溪的记述,其山居诗有“春山几焙茗旗香”之句,说明一千多年前,安溪就有“执筐、焙茗”等竹制品。
2、艺术特色
安溪竹藤编工艺为纯手工操作,编织造型丰富多彩,编织工艺讲究精致、美观、耐用,产品色彩明快、淡雅清新、精巧实用。安溪竹藤编工艺精湛、用料考究,具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3、荣誉认证
2014年,竹编(安溪竹藤编)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51。
1、历史起源
闽侯传统竹编工艺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竹编生活器具。闽侯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掌握积累了丰富的竹雕竹编技艺,编制了各式各样的篮、筐、篓、箕、笠、箩、箱、筴、盆、盘、盒、罩及纸伞、折扇、灯笼等等生产生活器具。这些竹制品中,有的已有较高的工艺水平,从北宋起就成为朝廷贡品。
2、艺术特色
闽侯传统竹编工艺以麻竹、毛竹、慈竹等各类竹为原料,根据产品的不同需求选用不同的原料,然后配上串丝、插花、雕花、配件等不同装饰,制成不同种类的工艺品,表现题材广泛,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富有弹性,耐热耐压,经久耐用,广泛应用于农产、生活日用、家居装饰、艺术鉴赏等。
3、荣誉认证
2007年8月28日,闽侯传统竹编工艺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54。
1、历史起源
泉州竹编历史悠久,是出口工艺美术的重要品种之一。唐龙纪元年(889年),永春蓬壶、锦斗、东安等地已有竹制家具、农具生产、销售。南安在唐宋时亦有竹、木农具应市。
2、艺术特色
泉州传统竹编工艺分为雀目编织法、旋花编织法和辫形、平顺编织法几种工艺;花色品种有瓶、罐、篮、盒、盘、樽、盂、壁挂屏、花篮、花器、花薰、鸟笼、台灯、落地灯、灯罩、动物等500多种。
3、荣誉认证
2007年8月28日,“泉州传统竹编工艺”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Ⅷ-68。
1、艺术特色
长泰竹编制作技艺是民间传统工艺的精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竹编产品多样,有农具、家具、婚庆用品等。竹编产品经久耐用,生态环保,竹编技艺作为长泰的传统手工技艺,是以毛竹为原料,用来加工成各种环保实用的日用品和栩栩如生工艺品,制作过程中破篾、劈条、开片、分层、梳丝以及染色、上光、防霉蛀等最具技术含量。
2、荣誉认证
2019年2月25日,长泰竹编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历史起源
汾信草鞋是新桥镇汾信村大众化编织工艺,在泰宁境内流传久远。汾信村是产粮区,秋后稻草举目皆是,给村民编制草鞋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料资源。
2、艺术特色
汾信草鞋以稻草、芦苇、麻绳等为制作材料,一年四季中秋冬是汾信草鞋生产旺季,因为新鲜的材料所打制出来的草鞋更耐用,更柔软舒适。汾信草鞋既是优秀传统的象征,也是红色文化的象征和红色教育的重要物证。
3、荣誉认证
2018年7月,泰宁汾信草鞋制作技艺入选三明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田竹编起源于清末,早期只是把竹编制品当作是一种务农、生活用品,比如提篮、猪笼、簸箕等,外形朴实,注重其实用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竹编农具、生活用品已经逐渐从农家引退。由于手工艺人对竹编不断创新,古田竹编没有消失,而是在不断延续和发展。
随着竹编技艺的改进和创新,渐渐地古田竹编制品外形更加美观,从昔日的农家用品变为了很多精美的摆饰,日显工艺品的光彩。古田竹编制品如今有瑰丽花篮、竹蝶、角目提篮、“猫盒”、玉青花插等近百种,精致典雅美观,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兼具,深受国外客商喜爱。
马蔺草编是福建福州市著名特产,传统手工编织技艺之一。由形状呈三角、细长而柔软的马蔺草编织而成。品种有床席、沙发席、草帽、手提包、遮阳笠等,具有细致、光洁、坚韧耐用、散热性强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