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锡雕艺术可分为花雕和素雕南北两大派系。素雕以北方为主,花雕以江南为代表,制作祭祀宫灯等用品。泉州锡雕技艺是江南花雕的代表,在其锡雕艺术中,“天宫”、泉州“东西塔”、“拱斗莲花灯”、“万字凤钗宫灯”、“北京故宫角搂”等具有闽南特色,“东西塔”存于武汉长江大桥博物馆里。
杨氏锡雕艺术品除了以上古建筑类之外,还有花灯类和祭祀、日用类等,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种类齐全;风格华丽、古朴大方,集传统雕刻、铸造艺术于一体,富丽堂皇。
泉州锡雕技艺主要步骤:模具、铸造、修整、焊接、磨光、整形、贴金、装配、包装后一座完整锡雕才算完成。
1、历史研究价值
泉州锡雕艺术历史悠久,与宫庙、民俗关系密切,对研究泉州“打锡巷”和南方花雕派系的形成、泉州锡雕与民俗的关系以及现存的明清年代的锡雕模具等,颇具历史研究价值。
2、文化研究价值
泉州锡雕艺术作品富含殷周、古汉青铜器纹饰及闽南地区古建筑所有装饰纹样、形式,艺术含量高,对研究闽南传统装饰艺术具参考借鉴作用和文化研究价值。
3、科学研究价值
泉州锡雕艺术应用古建筑力学原理,以及锡雕制作过程中的主要技艺都有较高的科学含量,对雕塑现代仿古建筑,推动锡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宝贵的科学研究价值。
杨峰岩,男,汉族,1936年1月出生,泉州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泉州锡雕制作技艺”。出生于锡雕世家,1950年随父杨炳坤学锡雕工艺。其制作的锡雕作品《镇国塔》被南京博物馆、《东西塔》被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藏。并传授技艺于杨峰峪、杨曙宏、杨柳青等。
杨峰峪,男,汉族,1955年6月出生,泉州人,福建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泉州锡雕制作技艺”。出生于五代锡雕世家,自幼受父兄锡艺熏陶,酷爱雕塑手工,1974年师从父亲杨炳坤学习锡雕工艺,雕制出故宫紫禁城角楼、东西塔、南派宫灯、精灵王子等锡雕艺术品,参加全国、省、市各级展览、比赛,获得多种奖项,部份作品被博物馆收藏。打破了家族式传承模式,把锡雕制作技艺传给热爱锡雕艺术的年青一代6人,锡雕传习所并有学员三十人左右。[5]
王志刚,1968年10月出生,泉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泉州锡雕制作技艺”。1983年,跟着家附近一位浙江师傅(浙江省永康县人吕从根)开始学习锡雕制作技艺。1985年,17岁时,拜锡雕大师马文麟为为师。1998年,开始从事锡雕工艺品制作。1999年,设立南安市金山锡雕工艺厂,常年聘请浙江永康锡雕师傅来厂传授技艺,带学徒。
1、国家荣誉
2009年5月31日,“泉州(杨氏)锡雕技艺”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9月30日,更改项目名称为“泉州锡雕技艺”,项目编号:Ⅷ-5。
2、荣誉表彰
2012年,传承人王志刚的锡雕作品“一帆风顺”(古船)、八角锡灯(4.2尺)参加第五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会交易会工艺美术精品展,获优秀奖。
泉州锡雕具有悠久的历史,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据《鲤城区志》卷五记:“……唐代,鲤城的手工业生产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宋代,进入鼎盛时期,……以‘泉缎’命名的丝织品、铜锡金属工艺品和陶瓷、农具等手工产品远销国内外,……”泉州锡雕工艺随着泉州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而逐渐发达。据《鲤城区志》卷五第二章记:“宋元时期,泉州制作各种铜、铁、金、银、锡器的技术已达相当水平。”“清以前,泉州有制作铜锡器工匠。清代,出现铁作铺、铜锡店、铸鼎炉作坊……”。在泉州中山中路就有一条巷,从巷头到巷尾,开设了好多打锡商铺,“打锡巷”由此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它见证了泉州锡雕技艺的兴衰。打锡巷中“连发锡铺”的杨氏家族还存有明清年代的锡雕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