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纸伞品种繁多,主要有花伞、明油伞、丝棉纸伞、蓝绿硼伞、双层花伞、绢印彩画花伞、绢印套色童伞等等,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装饰观赏效果,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1、选竹
对制作伞骨的竹子有严格的要求,采用闽北特产五年以上的青山老竹,茎直节少,韧性大、弹力强,并经防霉、防蛀等工序处理。
2、做骨架
现今使用的钢架伞伞骨架一般为6至8根,而传统的油纸伞则达到24根以上。伞骨要进行水浸、日光晾晒等必要的技术处理,然后钻孔、拼架、穿线、串联伞柄伞头制成骨架。
根数越多伞就越牢固,但是也相对重一些。这可以很好的抵御恶劣天气下强风暴雨对伞的破坏,随之而来的,伞的重量也成为了传统纸伞面临淘汰的原因之一。
3、上伞面
把裁好的纸粘上骨架,修边、定型,曝晒;油纸伞的伞面有油纸和绸面两种,绸伞遮阳,油纸伞挡雨。
4、绘花
于伞面绘上图案,晒干,油纸伞伞面的图案一般都是由手工艺人亲手绘制,有的甚至会请书画名家来绘制。伞面的设计,布局,再到绘制,又是一项大工程。结合中国传统书画形式,水墨上伞,一开一合便是一幅画。
5、上油
最后在伞面刷上熟桐油,待完全干后就可以使用了,能让竹制伞抵抗风雨,甚至于可以保存数十年乃至百年,另一个秘密就是伞面上的桐油。
桐油是一种天然环保的植物油,有极强的防水性,耐高温,耐腐蚀,耐老化。桐油经过独特的工艺熬制后,还需要手工均匀涂抹在伞纸上,达到防水,光亮,平整的目的。桐油会极大程度的提高伞的韧性,这样的伞经雨水淋过之后会有“包浆”,使得伞面透亮,色泽纯正,有极强的欣赏价值。
福州纸伞历史悠久,始自晚唐,王审知封为闽王,福州地区比较稳定,中原士民为了逃避战乱,纷纷流入福州,他们从中原等地带来先进的制伞工艺技术,迭经世代沿袭,制伞工艺在福州逐渐形成独特的地方风格。唐宋以后,福州与日本、南洋各国的贸易与日俱增。福州人出洋必带家乡纸伞,于是纸伞便随之飘洋过海到这些国家去,深受这些国家人民的喜爱。在前清时代,福州制伞行业进入盛期,福州伞店有百家以上,销路很好,据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纸伞业逾百家,鸦片战争后达300多家。福建九种大宗出口货单中,“雨伞”仅次于“布尺”“磁器”,居第三位。至清朝中叶纸伞业已进入繁盛时期,出现“三山伞行”“三山伞骨行”等行业组织。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纸伞出口30万把,宣统二年(1910年)增到56.35万把。早期有“元利”“杨常利”名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