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彩(泉州花灯),福建省泉州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泉州花灯起于唐代,盛于宋元,主要分布在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延及周边的晋江市、惠安县、南安县和永春县。泉州花灯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南方花灯的代表。泉州花灯以其独有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闻名于世。
2006年5月20日,福建省泉州市申报的灯彩(泉州花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50。
泉州花灯技艺源于唐朝中期,河南尚书傅实受唐僖宗赏赐,得到太宗皇帝李世民画像一幅。傅实入闽后,因得皇恩殊荣在武荣(今在南安市丰州镇)桃源修建唐王宫,并早晚按照礼仪朝拜。逐渐在朝礼过程中,开始增设长安模式的结灯仪式,祈福天子、庆祝节日,之后便贯以成俗。
宋朝(公元1127—1130年)靖康之变后,皇室向南迁移,皇族将很多文人、乐师和能工巧匠带到泉州。而皇宫的奢华生活以及交际礼仪和饰物装扮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泉州区域生活习惯和民俗风情。在这种背景下,花灯作为节日和朝贺等必备的工艺逐渐兴盛和发展起来,加之各地汇集的工艺人才和泉州当地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品种繁多、造型精湛、内涵丰富的艺术品。
明代中后期,泉州花灯的工艺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而且在质量上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保证。造型工艺的主要材料不仅能够以纸制品代替,还诞生了一些精湛绝伦的技艺。例如:可以将玻璃拉成细丝的“玻璃料丝”工艺;能够变幻闪耀的“五色纸”工艺;以稻草为材料的“草灯工艺”等。在一定程度上泉州花灯技艺已经达到了顶峰。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文革运动中很多艺人惨遭批斗,使泉州的传统灯艺受到了严重的摧毁和断流。很多艺人在遭受迫害之后,不能再从事和发扬花灯技艺,甚至有的艺人不堪侮辱,含恨而终,花灯技艺传承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很多优秀的技艺就此失传。
文化大革命后,泉州花灯逐渐在泉州以及周边地区逐渐兴旺和发展起来。
泉州花灯从形式上分,有人物灯、宫灯(包括花篮灯、花瓶灯)、无骨灯、绣房灯(包括宝莲灯、玉笔灯)、走马灯、拉提灯(包括鸡灯、兔灯、关刀灯、鲤鱼灯)、锡雕元宵灯等多种款式。锡雕元宵灯是普通人家在嫁女后延缓一年送的元宵灯,即添灯,寓家里添丁的美好祝愿。
泉州花灯从装饰功能上分,有座灯、挂灯、水灯、提灯四种。座灯体积庞大、气势宏伟、灯光明亮,有的更集光、声、电动于一体,远观近看皆宜,如鳌灯、山水花草灯和亭台楼阁灯。挂灯做工精细、色彩鲜艳、图案优美、形态多姿。针刺无骨灯和刻纸料丝灯多属挂灯。水灯制作时采用防水材料,灯光明亮,造型美观。水灯安放在水面上,水中倒影光彩流漓。提灯,即元宵夜小孩子上街提的孩儿灯,多为十二生肖式样,妙趣横生,意在将吉祥祝福送给古城。
泉州花灯从制作工艺上分,主要有彩扎灯、针刺无骨灯、刻纸料丝灯三类。制作彩扎灯时,艺人们先用纸捻将竹篾绑扎成灯的骨架,再把裁好的纸或绸布喷水绷粘在骨架上,然后贴上花边,描上图案,挂上丝穗,便成了彩扎灯。针刺无骨灯通风透气,透光性强,不易发热,光源从针孔中透出,显得玲珑剔透。刻纸料丝灯不仅造型多样,品种繁多,还囊括了骨架灯和针刺灯的形式,形成品种、样式的丰富性特征。
泉州花灯在造型上简约玲珑、收放自然、比例协调,其设计遵循内容与形式完整统一的原则,通过形体的大小、方圆、俯仰、开启、收放,及线条的曲直、张弛、缓急、长短等变化,体现作品的意蕴,以求达到适用与美感的结合,给人以和谐、安稳的感觉。
泉州花灯造型精巧富丽、绘画颜色鲜艳、装饰图案华美,剪纸刻法工致,这些体现出了南方独有的特色。加上泉州花灯的许多艺人是彩扎出身,泉州彩扎的风格手法、色彩造型对其影响较大。泉州花灯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泉州花灯在灯体上绘有人物、山水、花卉、鸟兽等传统的题材,而这些图案都有吉祥的寓意,这种寓意性的语言和题材结合泉州当地民俗,有欣赏和教化双重意义,正因为如此它才能让观赏者流连忘返。
第二,从造型及工艺上说,可用“精美”“工细”“透亮”“巧妙”四个词来概括泉州花灯的特点。泉州花灯艺人根据花灯的骨架结构,在各种材料的透光性问题上体现出较高的智慧和工艺水平,在与图形结合后整个灯体能通透明亮,给人以玲珑剔透之感。
第三,泉州的灯彩制作过程体现一种综合性,它融合了剪纸、绘画、书法、刀刻、纸扎、糊裱等多种工艺,而且不同的艺人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呈现出各自的风格。
泉州花灯制作工具主要有:各种角度的尺、笔、剪刀、斜口钳、老虎钳、尖嘴钳、剪线钳(剪铁丝用)、十字螺丝刀、剥线钳、绝缘胶带、热熔胶枪和胶条、大吹风机、颜料或染料、彩绘用具等。
1、彩扎灯制作过程
第一步,制作骨架。最好选用可以弯曲的竹皮搭成框架,注意结实程度和柔韧性。在处理竹篾时,应将竹子放在蒸汽室内(或加热半5小时),然后取出,置阴凉处晾干,不得过分干燥,也不能放在强光下暴晒,而后刨去粗糙的表皮,裁取一定长度的竹条,长度根据灯笼大小而定。灯架编织以交叉方式完成,在灯架中间,扎数圈竹圈于灯壁上,衔接的地方用细线或纸捻(以较有韧性绵纸为佳)绑紧。当代也有用铁线做骨架的。
第二步,制作灯身、裱糊灯笼。一种方法是先裱糊棉纱布,再粘贴二层做灯笼用的单光纸。如没有单光纸,细棉纸亦可,也可用几张白色、红色的宣纸或者洒金宣纸,裁成符合灯笼骨架的长宽。裱糊棉纱布得先将稀释的糨糊,均匀的平刷在骨架表面,再将剪好的纱布轻附在灯架上,后用刷子沾糨糊刷平,刷平糨糊的刷子必须干净不易掉毛,否则灯面将很脏。同时,裱糊的纸也必须糊得没有接缝才算真正的裱糊完成。糊好后,还可以用窄条的仿绫纸上下镶边,使之更为雅致。第二种是直接用细薄彩色绸布直接裱糊。
第三步,将灯笼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
第四步,设计安装光源。置放室内的花灯,或小的花灯,只需要在灯笼里点几根普通蜡烛即可,烛光从镂空处映射出来,效果也不错。但如果是室外使用或提灯,最好用灯泡和电池做一个简单电路。当代花灯从安全角度出发,基本都使用交流电和各种灯泡、灯管,有的也采用霓虹灯管来装饰。
第五步,设计安装光源后,根据需要开始做外部装饰和彩绘。装饰可粘上剪纸、花边等。彩绘以个人所需图案描绘,如人物、花鸟、山水风景等。彩绘后,依情况来决定是否书写文字。等文字、图案完全干后,最后系结丝穗、缀流苏即大功告成。
2、针刺无骨灯制作过程
无骨灯是从琉璃灯衍变而来的。琉璃灯用五色琉璃制作,其上品为“无骨灯”。
针刺无骨灯的灯身图案全是用钢针在制图纸上密密麻麻刺出来的。针刺是针刺无骨灯制作中一道重要的工艺,一盏巴掌大小的茶壶灯,它的画面由上万个排列有序的小孔组成。针刺无骨花灯工艺要求针眼均匀、针脚研排列有序。针刺无骨灯一般体积都不大,要求没有一根骨架。一般来说,每盏灯由10~60个灯面组成,凹凸成像,各种花纹的针工之精细可达到每平方厘米50孔以上。整个过程需要经过构思、草稿、计算、绘图、粘贴、烫纸、剪样、装灯、凿花、竖灯、装饰等十几道工序。
3、料丝灯制作过程
按制作材料分大约有两大类,凡用纸折合而成的灯为纸灯,以竹篾片先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丝绢的为骨灯。先设计好图案后,再用刻刀在纸板上刻出来。刻纸灯不用骨架,全以刻好图案的纸板拼成。在这些镂空的图案内镶上玻璃丝,就创作出刻纸料丝灯。“料丝灯”的工艺关键是在镂空的图案内镶上玻璃丝。
泉州花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国南派花灯工艺的代表,在民族传统工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其工艺的精湛和文化内涵的丰富,能够体现其优秀的传承和工艺积累。其通过花灯工艺演变在文化历史的传承中记录着优秀的民族工艺发展史,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优秀内容,也是传统工艺中重要的智慧浓缩。泉州花灯的工艺文化,能够代表闽南地区的灯艺文化背景和发展状态,文化部门经常组织泉州花灯走出国门举办展览,更加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也凝聚了海外侨胞的爱国爱乡之心。
曾经一度繁盛的泉州花灯现代制作分布的区域明显缩小,从业人员锐减,花灯制作成为了一门“穷手艺”,且销售的时间性强,在此形势下,泉州花灯制作程序简化,技艺流失,急需抢救、保护。
李珠琴,女,汉族,1941年生,福建泉州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2007年6月被评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灯彩(泉州花灯),申报地区:福建省泉州市。
蔡炳汉,男,汉族,1929年生,2012年去世,福建泉州人。2007年6月被评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灯彩(泉州花灯),申报地区:福建省泉州市。
许谦慎,男,汉族,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灯彩(泉州花灯),申报地区:福建省泉州市。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泉州市艺术馆(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中心、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灯彩(泉州花灯)”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灯彩(泉州花灯)项目保护单位泉州市艺术馆(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中心、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2019年2月,央视《2019春节戏曲晚会》泉州分会场节目表演期间,泉州花灯在节目中展示。
2019年5月18日,在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建馆60周年系列活动上,开展了泉州花灯展示与体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