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现形式
留青竹刻是在竹青层面做薄地阳刻,是中国书画在竹皮上进行再创造的一门雕刻艺术。它的独特之处是书画和雕刻的结合,也是书画艺术在竹皮上再创造的过程,既有浮雕的外形,又有浅刻的刀痕,更不失书画的笔墨韵味和构图特点。它运用描、刻、挖、刮等技法,利用天然的一层薄似张纸而坚硬的竹皮(包括竹青、竹筠、竹底)的不同层次颜色表面,与竹肌不同的色差,以中国画的笔墨为基础,巧妙地在薄薄的一层竹皮上做文章,应用刀法创造出立体与平面的结合,注意刀法和绘画笔法理论的统一,表现笔墨、意韵和刀味。作品历年越久,竹皮、竹肌的色差越大,层次越丰富,视觉趣味就越浓。
2、风格特征
留青竹刻的独特之处,是书画和雕刻相结合,也是书画艺术利用刀法细腻入微的表现,又是多种雕刻技法的综合体,内含墨趣,外现刀味,格调高雅,内容广泛,面貌独特。留青竹刻的形式美,就是把中国绘画水墨画表现于作品。留青竹刻正是巧妙运用竹皮竹肌,收壮美天涯于咫尺竹面,意境深远;刻书法,铁划银钩,刀刀见功,刻出笔墨的干湿浓淡,以至飞白牵丝等生动的墨趣和韵味;刻花鸟翎毛似能感其乐、闻其声,能给人以文静、淡雅、清秀、高雅古朴的艺术享受。留青竹刻的作品收藏得越久,留青的竹皮、竹筠、竹底之间的颜色越协调鲜明,竹底经过自然氧气过程的时间越长越红,表面视觉效果更佳。
1、采竹
寻找着可以用作留青竹刻的毛竹。毛竹是典型的速生树种,其粗生长在竹笋出土时即已基本定型,高生长从出笋到成竹一般只需50~60天时间,竹林经3~6年加固生长则可采伐利用。徐文芳要找的就是三年龄的毛竹,“两年太嫩,四年太老,三年刚刚好”。但是要用作留青竹刻的竹子还需要细细挑选,生长之地要背阴,竹质才够紧密,不易裂开;竹身要修长挺拔,竹节都要长、圆、直;皮色要青里泛点白,表面光滑,没有虫斑。1公尺高的毛竹直径要到1尺4寸、整颗竹子要有100斤才是好材料。
2、破竹
采回来的竹子要先“破”,用锯子锯成几节,用木棍伸进去将竹节敲通,再将竹节从中间一分为二。待水烧开就把竹材放入锅中,沸水煮30分钟,这就是“煮青”。“竹子采回去要马上煮,不然水分就都散掉了”,煮完后,竹子所有的沉积物都会附在竹皮表面,拿特制的竹篾擦拭。煮青不仅可以去除沉积物,还可以去掉竹子中的糖分以防蛀虫。
3、晒竹
接下来还有一道重要的工序是当天看不到的,那就是晒竹片,这个工序要持续几个月。最好是在伏天的大太阳下暴晒,竹青层慢慢变为淡淡的米黄色,洁净光滑近似象牙。只有经过大自然较原始的洗礼,而不是任何机器和化学药剂的打磨加工,才能造就用于留青竹刻的品质较好的原材料。晒好的竹片,储存时要像搭蒸架一样一层层架空搭好,保持通风,保存时间越久,竹肌颜色会变得越深,而竹青部分始终淡雅洁净,透明度和对比效果就愈明显。最后处理完的竹子送往下一站,这算是留青竹刻的前传了。
4、雕刻
真正的雕刻周期开始,整个雕刻过程又分描画,割线,刮面,铲底,采皮,挑腹,打磨等几个过程。
(1)描画
其中描画是最重要的一步,要刻什么内容,表现什么思想,用什么刀,用什么风格,这一切都想好了才能下刀。而说到描画,这就又牵扯到了诗词、书法、绘画、美术理论等方面的造诣。
(2)割线和刮面
描画完成之后是割线和刮面,也称为“圈边”,用圈边刀圈出保留竹皮的边缘。因为刀下去之后的过程是不可复原的,所以要特别小心,运刀时刃口要朝向去青的一面,用刀的峰尖向前运行。圈边就像是工笔画里面的线描,要经过长期练习才能行刀如运笔,一气呵成。
(3)铲底
接下来是铲底,也叫“起地”,是指去除竹皮,露出竹肌。要知道竹皮层厚度不足半毫米,仅相当于七八根头发相叠的厚度,这就要行刀时注意用力均匀,尤其不能下刀过重,不然竹材最漂亮的、被称为竹玉的竹肌表层就无法补救,整个雕刻过程就要重新来过了。
(4)采皮
第四步是采皮,用刻刀在竹皮上刮出深浅层次,相当于工笔画里的渲染着色,要在几根头发厚度的竹皮上分出层次,其难度可想而知。
(5)挑腹和打磨
经过这一系列细致入微的雕刻,作品基本成型,剩下的就是挑腹和打磨,把细节刮刻出来,修整竹玉层,用平口起地刀细细刮磨,并随时修整瑕疵。
1、文化价值
莆田留青竹刻融多元技艺于一体,核心是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之优良理念,揉合、延续到竹刻中。其将空间立体语言、阴阳互补语言渗透进竹底的不同色层中,并大胆将竹、玉、石、木、砖、牙、角等不同材料的几十种刻法与干湿浓淡的笔墨意韵应用于刀法之中,在竹片薄如蝉翼的青筠上抒写的味、挥洒意气。莆田留青竹刻是莆田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与天才创造的成果,反映了莆田人民的文化身份和特色,展现了莆田人民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以及发展方式的神韵。对其进行保护、发展有利于民间优良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有利于传统文化生态的规划与建设,同时也展现出鲜明的文化价值,是一项较有潜力的文化产业。
2、艺术价值
刘氏留青竹刻,是清代以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界的代表之一。与普通匠人不同,刘氏历代的竹刻人皆熟读六书、擅于丹青,从艺术形式来看,其独到之处是将书画和雕刻相结合,运用描、刻、挖、刮等技法,利用天然的坚硬竹皮与竹肌不同层面的色差,以中国西的笔墨为基础,施以书画入刻。巧妙地在薄薄的一层竹皮上做文章。因此,其作品富含绘画性与意境美,具显三维特点,形神兼备。刘氏留青竹刻这种一改此前雕刻工艺偏重图案美与装饰性的取向,诗书和雕刻的融合开创了技艺的新境界,也提升了雕刻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品位,因而其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收藏价值
刘氏留青竹刻艺术品,作为雅玩雕刻的重要成员,以小众艺术为知音。正所谓“曲高而和寡,乃能材尽其关、工尽其巧、器尽其雅、格尽其高"。刘氏留青竹刻融多门工艺于一体,并将留青浅刻与浮雕、透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有北方版画之粗旷,又兼有南方丝绣、绘画之秀丽。同时,留青竹刻的作品收藏的年岁愈久,竹底经过自然氧化的过程变得愈来愈红,竹皮、竹筠和竹底间的颜色会更加协调鲜明,视觉效果也会更佳,因此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1、代表人物
刘志高,男,莆田市青年工艺大师、刘氏留青竹雕研究所所长。2009年6月,刘志高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认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传承谱系
第一代:刘材成,字拓佑,号业声,生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卒于道光十四年(1835),作为刘氏人闽第一代竹雕艺术家,活跃于福建的兴化(莆田)。
第二代:刘天佐(1797~不详),字宏开,刘天佐竹雕事业不断扩大,从福鼎兴化扩展到福清,其艺术风格为实用竹制品加上刻字和雕花。
第三代:刘友发(1831~1902),字基能。刘友发敞开艺术创新思维,全面揉合中国画中工笔和写意相结合的方法,专用留青法,给竹雕技艺的传神增添效果。此时的竹雕艺术,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四代:刘秋棠(1867~1947),字摆白,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但只跟从父辈学些竹雕技艺,所以竹雕技艺渐渐有些淡化。刘秋棠的堂弟刘秋常(1875~1923)生性伶俐,艺功乖巧,竹艺、木工技术在当地算是高超的。
第五代:刘学恢(1909~1966),字默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初期的手工业改造中,竹刻、竹雕仍占有一席之地。由于民国末年社会的动荡,经济的落后,加上国门的封闭,竹刻、竹雕产品渐渐稀少,深雕、浅浮雕和留青等技艺濒临灭绝失传。
第六代:刘福格(1939~)、刘福仲(1943~)、刘福州(1948~)三兄弟家贫如洗,为了生存,兄弟分别散落在福州、福清、兴化的莆田南日万峰村等,竹雕技巧逐渐淡化。
第七代:刘志高,是刘福州的长子,刘氏竹商斋主,1976年出生。对竹雕创作深入研究,成为福建莆田刘氏第七代竹雕传承人。
莆田留青竹刻是一门能生财的技艺。一名熟练的技艺人年薪约为十几万元,而一名优秀的竹刻师年薪可达几十万元之多,所以当前学习留青竹刻的人并不少。就如刘志高,仅仅是在浙江省就有几百名学生跟随他学习这门手艺。可是,能够始终如一坚持钻研留青竹刻的人很少,最终能够掌握留青竹刻技艺精髓的更是寥寥无几,许多人掌握了一点竹刻技术后就纷纷改行,大部分人学艺时间通常不超过两年。对于刘氏留青竹刻的发源地一莆田来说,传承情况更是不尽人意。菌田人擅长经商,有阳荡天下的传统。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人发了横财,这使得不少竹刻人不甘于现状也加入“到外淘金”的热潮中。特别是年轻人们,比起学习竹刻工艺,他们更愿意选择外出打工,经商这种短期内能获得利益的行业。尚在业的竹刻人,他们有的遗产意识和原生意识匮乏,并不清楚自己学习留青竹刻的历史使命为何物,一心追求名利还执意改编改造;有的精品意识不足,为求产量忽视传统技艺,手中的作品多为粗制滥造,远未达到应有水准。并且,莆田留青竹刻对传承人的素养要求较高,除了要涉猎各类古籍、青诵四书五经外,还要请教多位名师教导绘画、书法等多门技艺。不磨练几十年绝对不敢自称为大师,因此刘氏留青竹刻而临传承人缺乏。从业人员少的困境,它的独特技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1、国家荣誉
2009年5月,竹刻(莆田留青竹刻)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入选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11月11日,竹刻(莆田留青竹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46。
2018年5月15日,竹刻(莆田留青竹刻)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2、重要展览
2010年,刘氏留青竹刻作品在上海世界博览会,期间还被邀请参加“2010年全国竹刻艺术邀请展"。
2016年4月28日至5月3日,莆田留青竹刻等工艺品在第十一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上展出。
2019年5月,刘建新创作的两件留青竹刻作品《夏山图》和《雪山行旅图》在第十四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上参展。
3、荣誉表彰
刘志高创作的《爱的呼唤》《觉悟》《数尽飞鸿》等6件作品入围中国唯一竹刻博物馆——上海嘉定竹刻博物馆收藏行列。
竹刻作为一种正式的作品,在西周时便已产生,距21世纪初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明朝中期,竹刻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流传于福建的兴化(即今莆田、福清南部,惠安北部及永春等地)。
莆田市地处福建省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岸,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多雨、气候宜人,竹木资源丰富。并且,莆田自古享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称誉,人才翠出,冠于八闽。宋代时,莆田的科举文化就已鼎盛,文化的发达推动了民间手工技艺的发展,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为留青竹刻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竹刻工艺品作为文人墨客的把玩之物已十分流行。到明代,莆田竹刻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清乾隆时,刘氏竹刻的创始人刘材成不慕其父刘朝松的为官之道,视其官场为墓场,喜尚民间艺术,回到家乡亲手组织乡亲创办竹木雕刻作坊。刘材成的竹雕为天然形态略加刮磨即成器,让官府的官员把玩,商贾推销。刘材成当时为何不当官,而专心致志地研究竹雕技艺,原因只有一条,那就是封建社会的官官倾轧,官场险恶。刘材成在《亿亥家训》中记:“不仕不妄,技艺当家,立志成材,技为业勤,艺为业精……就是指子孙后代谨记“当家之道”“为人之本”。刘材成希望自己的子孙必须“拓宏基”“有伟业”“守业”“敬业”。刘氏的竹雕、竹刻的“事业”在刘材成的的后裔七代180多年间,代代相传,传承使命,世世发展。中间经历清代、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时局变迁,深雕、浅浮雕和留青等技艺兴衰相间,改革开放以后,刘氏的竹刻技术,尤其是留青竹刻,有了更大的创新和飞跃,规模也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