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县瑶族枫香印染中,技艺和用料自成一体,极为讲究,所用材料均取自天然枫香树油和牛油,用配制成的油料在布上绘图点花,渗透力强,风干后质地柔软,图案清晰,色彩对比强烈。
惠水县枫香印染图案清新明快,画面精细,纹样寓意吉祥,独具风格,其青、蓝、白色的图案蕴蓄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1、熬制枫香油
每年的雨水季节,在枫香树上砍出口子,采集枫香树脂。随后取出部分枫香树脂放到烧热的铁锅中,直到树脂完全溶解后,再按照树脂和牛油大致1:1的比例,投入牛油进行枫香油熬制。
2、调制染料
用蓝靛(从菘蓝、山蓝、木蓝、蓼蓝等植物中提取出色素后制成的植物染料)作为枫香印染的染料,把蓝靛和水按照1:100的比例进行稀释调制染料水。
3、临摹复制图案
在作品上附上一层白纸,临摹复制作品的图案。随后在布料上覆盖复写纸和样图,用水性笔将图案踏到布料上。
4、描画枫香油
把枫香油温度保持在50~60℃,先从中央描画再从左到右依次把纹样描上。画错时,可以等枫香油冷却后用刻刀刮去,再重新描画。
5、染色
将描画好枫香油的衣服放到染缸内浸染,两三个小时后将衣服捞起,悬挂晾晒30分钟,每天浸染晾晒重复3次,并在最后一次晾晒后把衣服拿到清水中刷洗使染色均匀。染色需要重复6-7天。
6、脱脂晾晒
将染好的衣服放入沸水中,枫香油溶解脱落,白色花纹浮现,随后把衣服拿到清水中漂洗,洗去浮色,晾干熨烫,枫香印染完成。
1、传承价值
瑶族人民有语言无文字,枫香印染技艺全靠口传心授,印染的图案承载了瑶族的历史变迁、生活状况、民俗风情等人文信息,具有珍贵的民族历史、民俗学和美学研究价值。
2、传承状况
枫香印染技艺生产费工费时,同时年轻人大多崇尚时装,不喜传统印染产品,导致枫香印染急剧衰落。现麻江县龙山乡河坝村只有10人掌握枫香印染技艺,实际操作的染匠仅有2人。枫香印染技艺后继乏人,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3、传承人物
杨光成,男,布依族,1953年5月出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枫香印染技艺,申报地区为贵州省惠水县。
杨万仁,男,瑶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枫香印染技艺,申报地区为州省麻江县。
4、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麻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枫香印染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惠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枫香印染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枫香印染技艺项目保护单位麻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惠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为惠水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06―2007年,枫香染在“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能工巧匠大赛中,获省、州、县三级奖项。
2008年8月,惠水布衣枫香染又在“多彩贵州”黔南赛区比赛中,获全州第二名;9月赴贵阳参加贵州省总决赛获全省第三名。
2008年6月7日,枫香印染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Ⅷ-108。
枫香印染技艺的起源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宋史》卷493载:“南宁(今惠水)物产名马、朱砂、蜡染布......”,文中所指蜡染布即雅水布依枫香染是也。
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至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南宁州(今惠水)先后派员赴京(今开封)进贡十三次,所贡之物就有蜡染。
1083年,宋神宗赵项亲笔御题“天染”二字(史记性文章《天染》已先期面世)赐予当时的布依族御匾“天染”。遗的是,咸丰庚申“天染”御匾失于火毁,晚清《大唐志》有记载,这场大火同时也把布依族的最高荣誉毁掉了。
麻江县瑶族枫香印染技艺主要流传于以麻江县龙山乡河坝村为主的18个自然村寨,在邻近的干桥、秧塘村的部分村寨也有流传。清代的众多地方志对此均有记载。
惠水县枫香印染技艺流传于惠水县城东南部,承传者以布依族民众为主,至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