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体特征
苗锦是苗族妇女利用当地所产的蚕丝、苎麻、木棉等纤维染彩编织形成的织物。《黔书》称这种织法为“通经回纬”。其使用的平纹木机,必须用长约10厘米的舟形小梭,装入花纹色彩需要的各色彩纬,依花纹图样轮麻色彩分块、分区,分段挖花缂织,其特点是:本色经细,彩色纬粗,以纬克经,只显影纬不露经线。苗族织锦又称织花,即以编织形成的花纹织物。彩纬充分覆盖在织物表面,正面色彩艳丽。
苗族织锦有通经断纬法和通经通纬法两种,前者运用较为广泛,从东部苗族的湘西到西部苗族的楚雄一带都使用。湘西一带织锦一般以细棉纱或丝纱为经,以粗棉、毛或丝纱为纬,多为通经断纬法织出的锦有菱形、几何纹,字纹、团花等,一般用作被面,称为粗锦。过去亦有以细彩丝线为经纬纱按通经通纬法织出的花手帕、头巾等,称为细锦。贵州台江县、黄平县、剑河县一带以通经断纬法织出的彩锦图案十分丰富,有龙纹、舞人纹、鹭纹、鱼纹以及几何纹等,尤以台江县施洞、革东、五河一带织锦图最为丰富,色彩绚丽,一般用作围腰和衣背。
2、凯里苗族织锦特征
凯里苗族织锦分素锦和彩锦两类。
素锦主要分布在舟溪镇、万潮镇一带;彩锦分布在凯棠乡、湾水镇一带。素锦用蚕丝织造,采用通经通纬法,蓝底起白色图案。素锦最精者首推舟溪一带“中裙苗”的背带细丝锦。其用丝之细,每平方厘米达到60经、90纬的高精密度,手感轻柔润滑,纹样光鲜,精妙绝伦。
彩锦用彩色丝线织造,采用通经断纬法,织出色彩斑斓的苗锦。
凯里苗锦纹样丰富、计有动物纹、植物纹、天象挑纹、器物纹、几何纹等类,不一而足。凯里苗族织锦工艺复杂,操作者面对数千根细丝线,数纱挑经、露纬起花或断纬起花的功夫显得格外的繁难,即使是熟工巧手,一天也不过织出寸许。动植物纹多取像大自然,经过抽象简化变形处理,显的十分夸张、生动、传神;或者取其特点鲜明的部位,如头、角、足、爪、眼睛、毛旋以象征动物本身,可谓别具匠心。尤其是菱形纹的频繁合理运用,使得构图严谨规整、饱满对称。再加上巧手细作,工艺精湛,更凸显图案鲜洁明快,统一和谐,美观大方,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较好的装饰效果。
3、台江苗族织锦特征
台江苗族织锦有机织和编织两大类,机织的为宽锦,主要流行于清水江两岸和巴拉河一带,编织的是锦带,主要流行于雷公山区。机织是苗族妇女采用传统的“通经回纬”技艺和平纹木机,利用当地所产的蚕丝、苎麻、木棉等纤维染彩织就的提花织物。
台江苗锦纹饰题材广泛,飞禽走兽、花草鱼虫、山川日月无所不有。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既有规律性的几何纹,又有古典式的菱形、四方形,还有介于几何纹与自然纹间的装饰纹样。艺术手法简洁、大胆夸张,巧妙地运用了点、线、面的疏密虚实、粗细大小、斜直长短等进行变化与组合,总体布局均衡,结构严谨,在安静中有动势,规整中有变化,展现了一种明快活泼而又朴实纯真的艺术情趣。
1、编织
即以手代替挑板或综线来交错上下分开经线的纺织方法,其优点是方便携带。将牵好的经线卷好上筘(短筘)后随身携带,干活空闲时即可随时进行编织。将织锦带的一端系于固定的树干,一端系在织者的腰带上,然后用综线在织锦带上挑织经线纬线。织平布的综线只要两综,一般用黑线和白线即可织成;织锦则至少要五综以上,经纬交织,显出立体感较强的图案。一般情况下苗锦都是反面织线,正面现图,交替使用红与绿、黑与白等彩线以造成颜色的交错,在对比中实现图案的和谐统一。
2、机织
即用织布机织锦。织锦的织布机与一般织布设备有所不同:织平布用两综线,而织锦则至少需五综线。每一综线都连着踩板,踩板一般有四块,采用不同踩法控制踩板,所踩出的图案不一。每次只能踩两块,依次进行。
1、传承价值
苗锦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多用做衣服、围腰、背带、背包、腰带等的面料。它反映着苗族的历史和社会形态,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织锦本身构图精美,图案灵活多变而又协调对称,立体感强,具有美学研究价值。
2、传承状况
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成品布料的倾销导致了苗族传统服饰需求量的减少,而且苗锦手工织造费时费工,又以家族传承为主,年轻苗族女性逐渐走出大山学习工作,疏于关注这些传统手工技艺。随着工艺精湛的手艺人的老去和年轻继承者的缺乏,苗族织锦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3、传承人物
甘小芝,女,苗族,1985年1月出生,桃江乡桃江村人,国家级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织锦技艺传承人。2012年6月,甘小芝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专门从事苗族刺绣、织锦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2014年,甘小芝参加了上海卫视《海归中国》节目拍摄,她的几件精美作品还被送至维也纳参展。同年7月,甘小芝的公司被共青团贵州省委、省青年就业创业基金会授予“贵州百万青年创业就业行动——创业就业示范基地”称号;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创业就业工艺扶持”项目、黔东南“州级扶贫龙头企业”一项项殊荣和4、称号任命。
文胜兰,女,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织锦技艺传承人。通过织锦手艺让自己走出了贫困,平常用卖织锦的钱补贴家用。她还每个星期到村里的小学,义务教孩子们学习织锦技艺。
5、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凯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凯里市民族歌舞文化传承保护研究中心)、雷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麻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台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苗族织锦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苗族织锦技艺项目保护单位麻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凯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12年3月24日至25日,香港凤凰卫视欧洲台、美洲台《今日中国·多彩贵州》栏目摄制组走进麻江,录制《苗族织锦技艺》宣传节目,为欧美游客关注黔东南旅游文化搭建平台。
2008年6月7日,苗族织锦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是Ⅷ-105。
苗族织锦技艺起源于何时已无文字记载,苗族在历史上有过五次苗族大迁移,约1200年前,苗族进入到西南的崇山峻岭后,伴随着相对稳定的农耕生活,苗族织锦得到进步发展。苗族织锦技艺由苗家妇女代代相传而来,由母亲传给女儿,女儿出嫁时,陪嫁物中要有自己亲手织造的织锦背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