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烧制技艺(黎族泥片制陶技艺),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陶器烧制技艺(黎族泥片制陶技艺),是用粘土为原料,专用制陶工具有竹片、木柏、英果仁或贝壳等,以手工泥片、泥涤围盘制成器物。制作包括坯料制备、坯体塑形和露天平地堆烧三大环节。
2011年5月,“陶器烧制技艺(黎族泥片制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98。 [9]2012年11月,“陶器烧制技艺(黎族泥片制陶技艺)”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编号Ⅷ-4。
与原始的泥片制陶技艺相适应,海南白沙黎族制作的陶器造型敦厚、粗犷、朴实,具有胎厚重、粗唇口以及无颈、平底或圜底等特征,颇有太古之风。而且,相同类型的器物尺寸在满足实际需要的范围内波动较大,手工存在感非常强烈。究其原因,几千年来、黎族人在历史上从未形成过专门的手工行业,尤其是像黎陶这样以家庭妇女业余制作为主的粗陶产品,丝毫没有掺入技术改进和市场竞争的观念,使得其造型外观始终保持着粗放的风格。
几千年来,黎陶完全是为满足黎族民众炊煮和盛储之需而设计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许多黎族家庭依然还在使用黎族自己制作的黎陶。海南白沙黎族采用泥片制陶技艺制作的原始陶器主要包括炊煮器、蒸酿器和盛储器三大类。
黎陶炊煮器以陶锅为代表,器型古朴,普遍为鼓腹、无颈、唇口、平底或圜底,有耳或无耳。此外,黎陶传统造型中还有一种提梁小陶锅,是在传统陶锅的造型基础上增加了提梁。德国人史图博在其人类学著作《海南岛民族志》中就画出了1931年其在海南白沙峒打空村调查时看到过的这种造型的黎陶,被当时的黎族人用作烧水的壶和煮野菜的锅。
蒸酿器是黎族用来制作糯米等土酒的传统器具。例如刘玉华制作的这件黎族陶饭甑,下部为喇叭口,上部为陶锅形状,中间的箅层钻有十数个均匀的小孔,非常适合于蒸糯米饭、红薯饭等酒饭,与汉族农家蒸酒的木饭甑有异曲同工之妙。
黎陶盛储器的种类也比较丰富,尤其以陶罐的数量和种类最多,基本造型是敛口、丰肩、鼓腹,包括有盖或无盖,有耳或无耳、有流或无流等不同的造型,可分别满足盛水,盛酒,以及储存谷米等不同的使用需求,是黎族人生活经验与黎族原始陶器制造的良好结合体。
黎族泥片制陶技艺采用的制陶工具简单而有特色,除了铁器以外,其余都是黎族人自己就地取材制作的天然工具。
黎陶的泥料制备工具包括锄头、铁铲、竹筐、木臼、木样、圆筛等。其中,用来捣碎干土的独木臼和木杵具有特色,多是黎族人用无毒的被风刮倒的树桩做成的。把一根完整的独木树桩的中间刳空即成木白,材质致密、坚硬即可,通常高度和直径在40至50厘米左右。木杵也是采用无毒的小树干削成,长约1至1.2米,直径约10厘米,两头粗中间细,以便黎族妇女能够一手握举。
黎族泥片制陶的全部成型工具仅包括五样:一个木拍、一根竹管、一根竹签、一颗过江龙籽和半边蚌壳。
陶拍是用致密坚硬的木柴削成的,近似梯形,表面刨光无刺,板面宽约6至7厘米,厚约1厘米;手柄宽约3厘米、厚约2厘米;总长约20厘米,板面和握手的长度比例大约为2:1。
竹管刀是用一段长约20厘米的坚硬的细竹管削成。无竹节的一端斜斜削尖,斜口长约4厘,可以刻划、切割。竹管另一端则可以钻孔,光滑的竹管本身还可以当抹平器壁的工具。
细竹片是用竹管削片而成,形似扁平的竹签,两端修成圆弧形,长约25厘米,宽约1.5厘米,是刮平外壁的工具。
过江龙籽俗称木腰子,为豆科植物过江龙从成熟豆荚里掉出来的种子,深褐色,呈扁圆形,直径6厘米左右,中心部分微凹,外表光滑、坚硬,不腐,形如鹅卵石但更轻便,是打磨陶坯的天然工具。
蚌壳是本地河蚌,海蚌的外壳,光滑,坚硬,边缘锋利,是刮平陶坯内壁的主要用具,约为成年女性的半个巴掌大小,适合手握。
陶器烧制技艺(黎族泥片制陶技艺)包括坯料制备、坯体塑形和露天平地堆烧三大环节。
首先,挖取适合做陶的粘土,晒干,捣碎,过筛,得到比较细腻的陶土粉末,然后兑水和泥,揉练成泥团用芭蕉叶等包裹密封起来放置在阴凉处陈腐一段时间即可。
黎族泥片制陶技艺所用的粘土原料完全是就地取材。据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描述,烧陶的土是从自家水田里挖的,别人家的田土是不能挖的,一般有黄白土和蓝白土两种土可以制陶,但这两种土都是单独使用,并不混合。从晒好的干土块来看,挖回来的原土是一种灰色块石状泥,为高铁粘土,烧成之后呈深砖红色。另外,根据一项在白沙县什悟村的调查,当地做泥片成型的陶土原料是由两种不同的原土混合而成,一种是在早田和坡地之间地表下挖的灰黄色、粘性较弱的原土,另一种是在水田边挖的灰白色块状土,密度较高且粘性强。总的来说,黎族泥片制陶的粘土主要来自水田,含砂量较大,可塑性较好,且不再添加熔剂和配料。受粘土原料的影响,黎族采用泥片制陶技艺制作的陶器(简称黎陶)是典型的夹砂相陶器。
体塑形工艺主要采用无轮围合成型工艺。泥片围合成型法是指先将揉好的泥团用手掌拍打、按压成大张的泥饼,然后切割成长条形的宽泥片,再用泥片围合粘接出筒状的陶器坯体。无轮泥片围合法是指整个过程没有慢轮、陶车等辅助工具,完全靠人围绕陶坏转圈来完成。因此,黎族妇女制陶的工作台包括一块平整的长木板和一个塑料方凳。长木板通常用宽约30厘米,厚约3厘米、长约1.5米,放在支撑物上或地面上,用于拍泥饼或搓泥条;塑料方凳高约70厘米,以便于人转圈以制作陶坯。在没有塑料凳之前,黎族人是把竹编的圆厦倒扣过来作为围合的工作台。通常用两三块大泥片就可以围合出一件陶器,用一根粗泥条即可围合出黎陶典型的唇形沿。期间,还要对坯体作拍打加固和提拉、刮平等,慢慢把坯体从直筒状变成饱满的鼓腹造型。黎族妇女完全以—种随性放松的状态做陶,这也正是黎族原始陶器形成粗犷风格的原因之一。坯体半干时,翻过来修整器底,抛光和压实内外壁。待坯体充分干燥后即可进行露天平地堆烧了。
黎族烧陶无固定窑址,可以在田里或家门前的空地上烧陶。烧陶前要准备足够的燃料,都是就地取材。松木、竹竿,以及各种枯树杂枝都可以作为露天烧陶的主要燃料,而海南盛产的椰子壳、椰树叶,茅草、稻草等则是极好的辅助燃料。
烧陶时,先用木柴和竹枝等搭建出一个多层的长方形柴堆,然后在柴堆上码放陶坯,接着将柴堆四周引燃,使之均匀燃烧。期间,用长棍拨动柴堆使火焰充分燃烧,并调换陶器与火堆的接触面使陶坯均匀受热。柴堆的大小根据所烧陶器的数量凭经验估计,当明火熄灭,木柴全部碳化时,露天烧陶工序就完成了。
海南白沙黎族的泥片制陶技艺,保留了原始罕见的泥片围合成型工艺和露天平地堆烧工艺,是中国陶瓷技术发展源头直观的样本。
首先,从成型方法来看,泥片围合成型法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制陶手法之一。海南黎族的原始制陶技艺跨越了五、六千年的时光,不但保存了原始的泥条盘筑法,还保存了原始的泥片围合法,堪称历史的奇迹。
其次,从烧成方法上看,露天平地堆烧是人类古老的烧陶方式。海南黎族制陶保留至今的正是这种原始的平地堆烧法,而白沙黎族泥片制陶技艺中的平地堆烧工艺又是其中原始、久远的烧陶方式。
此外,海南黎族的原始制陶技艺也是西南各少数民族现今所保留的原始制陶技艺中原始的一种。海南黎族的原始渑片制陶技艺可以称为迄今为止保存完好的、最早的一种活态手工艺遗存。
陶器烧制技艺(黎族泥片制陶技艺)原流传于海南岛中南部黎族聚居的地区,现只有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尚存泥片贴筑法制陶技艺。
2006年至2019年11月,白沙黎族自治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辑出版了《黎族双面绣、黎族泥片制陶教材》等图书。
2019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陶器烧制技艺(黎族泥片制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0年11月18日,为期10天的2020年白沙黎族自治县黎族传统泥片制陶技艺培训班结束。通过对学员进行黎族泥片制陶技艺理论知识、传统技艺培训(选土、捏片、贴片、雕刻、烧陶)和泥陶文创工艺及思路等知识的传授,使学员们对黎族传统泥片制陶的历史和工艺理论知识有了深刻的了解,掌握了制作泥片制陶技艺和开拓了创作思路。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陶器烧制技艺(黎族泥片制陶技艺)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2012年5月,“黎族泥片制陶技艺”作为生产性项目,在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展示。
2016年1月,“黎族泥片制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第二届海南文化产业博览会现场展示技艺。
从海南出土陶片分析,黎族泥片制陶技艺新石器早期年代已出现。
据学者分析,黎族泥片贴筑法制陶是手捏法之后,泥条盘筑法之前的一种广泛流行的制陶技术,宋赵汝适《诸蕃志》“海南条”云:“按《隋志》谓:(黎族)人性轻悍……以土为釜”,距今已有八千年以上的历史,是史前文化的孑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