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图案内容
望江挑花常用的图案有万字纹、双喜、凤、蝴蝶、牡丹、梅花瓜果、灯笼花、向日葵、莲花等。也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双福捧寿”“蜂追木瓜”“鲤鱼跳龙门”等,还有人物、花卉、飞禽以及文字(青年妇女多用喜字,老年多用福、寿字,少儿多用长命百岁)等,几乎所有图案都被赋予美好幸福的寓意,并有许多常用语意双关的题材内容和采用比喻象征、借用谐音的构思,如“连年有余”“平(瓶)升三级”“凤穿牡丹”“龙凤呈祥”等。
2、纹样组织
望江挑花构图严谨,组织形式变化多样,其纹样组织大体可归纳为团花、折枝花、角花、边花、几何形四方连续纹样。
团花是一种外形呈圆形、椭圆形、方形、多边形的纹样。凡大件绣品,大多采用团花格式,各种构图或是以中心主花为轴,左右均衡分布,或是间隔对称,或是通体布局自由适合,无不主题鲜明、结构和谐而又醒目。再加上一条花边陪衬,整体效果落落大方。团花的骨骼形式,常用均齐式辐射状和回旋状等基本骨骼。由于基本骨式和陪衬花边的变化,使得同一主题内容的意境、趣味却各不相同。有的团花是以平衡状骨式取胜,平衡状骨式组织比较自由活泼,带有动感,纹样聚散适宜对比处理容易得当,同样达到主题突出而形式自由的视觉效果。团花也常用于枕巾、手帕等中小饰件,通常是中心一个主体团花四角配置相应的角花,加上边缘“狗牙边”针法的封边,整体效果精巧清爽。
折枝花是一种结构上不受外形严格约束的平衡式单独纹样,比较柔和舒展,具有较强的韵律感,常与边缘纹样共同形成构图。有的还在折枝花纹与边缘纹样之间点缀飞蝶、禽鸟等图案,形成结构上的互相穿插,效果活泼生动。
角花是一种角隅纹样。在挑花的手帕、枕巾、包袱布等绣品上,常用角花在四角配合中心主体团花进行构图。
边花是一种二方连续的带状图案。常用作头巾、袖口、围裙、手帕等的周遍花纹。
几何形四方连续纹样的组织比较素净大方,常用于老年妇女的用品。
3、造型特征
望江挑花主要用小十字针法构成图案,用这种针法塑造图案造型更为容易、更为自由,可以任意发展、适合性强,可以充分应用平面图案造型的基本规律,概括地使用“加法”和“减法”。写意或写实地表现作者的匠心和美好愿望,容易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挑花的人物、花卉、飞禽等造型简洁、夸张,变形稚趣可爱、大胆生动,不以外形的逼真摹拟为目标,而把物像作平面化处理,形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变形处理方式。在构图上也摆脱了空间立体观念,有些结构上的互相穿插,使得效果更加活泼生动,情趣盎然。
4、色彩特征
望江挑花的色彩和其丰富多样的纹样组织形式相比是十分单纯的。它的基本色调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挑花迥然不同,而多是用土布染成靛蓝、土红色再用,具有明暗对比的白线或其他色线来挑绣。和民间的蓝印花布的色彩效果相比较,有异曲同工之妙。望江挑花的色彩单纯朴素,注重明度上的对比,花纹清晰醒目,色彩鲜明沉着,饱和而协调,同时又具有耐洗、耐脏的色彩实用效果。
望江挑花一般是自绣自用,不仅妇女、儿童使用,连男子的汗巾、裤脚、披肩等,也都缀饰挑花。根据不同用途,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品类:床上用品:如床围、帐檐、枕巾等;卫生用品:如手帕、小孩围嘴围裙等;服饰:坎肩式马甲(背褡)、裤脚、袖口、缘领;杂件:香囊、荷包、包袱布等。不论是服饰还是日常用品,凡是易磨损的地方多用挑花装饰。既美观又深含吉祥祝福等寓意,同时还能增强衣服的强度,使用与审美得到紧密的结合。
1、材料工具
望江民间挑花使用的材料和工具较为普通,一是家织土布,白、蓝或土红色,二是家纺大粗线,蓝、黑或白色,三是特制的大木绷子,四是绣花针。
2、主要工序
设计图纸:按照寓意创意构图,根据图案设计针法,制作针法示意图。
精选棉花:精选上等优质棉花,以洁白绒长的为好。
轧花:去籽成绒。
搓条:将棉绒搓成棉条。
纺纱:用自制纺车,手工纺纱。
织布:用自制织布机,手工织布。
染线:用蓝靛染出青线,也有将白布染成青布的。后期增加了女儿红、女儿绿,丰富了挑花的色彩。
挑绣:根据图纸和针法示意,用相应的色线,从布的中间向四周挑绣,每一针每纱都不能错,严谨规范,不能随意而为之。
成品:整理、熨烫、成形。
3、主要针法
望江挑花的基本针法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十字挑花”,望江当地叫做钻花。它的针法是每针拉一对角线,严格按平纹布的经纬纹路,每两针架成一个十字(小十字花)。用这种针法塑造图案造型更为自由、可以任意发展、适合性较强。这种针法流行地区广,遗留实物最为丰富,它与缎面绣花的各种针法是根本不同的。
2.“游花”,也称“编花”“撤花”“密针子铺花”,它类似编织法,因妇女们在农闲把它当作一种游戏而得名。它的特点是利用密集的底面针脚能挑出和正面相反的花纹,正面是白底蓝花,反面则是蓝底白花。这种针法用在袖口、边饰较为合适。妇女在劳动干活时卷起袖口,反面是另一种花饰,异样美观,颇有变化。
3.“两面花”,也叫“单针子折线花”“纤花”。它的针法是采用单线来回挑绣,绣得好的,正反两面花纹一色一样。此外还有类似浮面绣针法,线的排列密集不露底,但不同于缎面绣花,它仍是按平纹布的经纬纹路,挑成近似经线起花的提花布,纹样作折线几何形状处理,并有用五彩丝线挑绣,常见于袖口、缘领边饰。
4.小三角锯齿纹的针法,俗称“狗牙边”,是为了克服布边脱线而在布的四边使用的形如锯齿的针法,既封边又美观大方。
在四种针法中“十字挑花”较为普遍,因工具简便,制作灵活,美观实用,故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
1、研究价值
望江挑花流布范围较小,受外地文化影响较少,始终保持着古朴、典雅的面貌,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为安徽西南部地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材料。
2、历史价值
望江挑花起源于唐代,始于老百姓的宗教行为,后来,才逐渐演变为人民生活衣饰及装饰用品,是直接折射望江古文化的载体,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唐宋以前望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3、艺术价值
望江挑花色彩比较单一,对比强烈,有高雅、清淡而古朴的韵味,看似笨拙,实则清秀,单纯而不单调,于粗旷中见大方,它又是一种即兴创作、内容丰富、内涵深厚的工艺制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4、经济价值
望江挑花集观赏与实用于一体,具有较高的经济价植。
一种是资源的直接转换,在望江挑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庐阳花布、庐阳玉绸、庐阳提花,已成为众多企业生产的专利品牌,快速进入国际市场。
一种是在继承原始工艺的基础上的材料、产品的拓宽,用望江挑花生产的沙发扶手、靠垫、窗帘、门帘、壁挂、地毯、床单、床罩、枕巾、枕套、以及围巾、腰带、女性背包、围兜等产品是一种实用的艺术制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1、传承人物
王世福,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挑花(望江挑花),安徽省望江县申报。
2、传承状况
20世纪50年代以前培养出的挑花能手都已是高龄老人,加上望江当地女青年热衷于外出务工,很少有人愿意学习继承望江挑花这一优秀民间艺术,望江挑花前景堪忧,亟待保护。
3、保护措施
走访挑花老艺人,开展传统挑花工艺的调查整理;编纂了望江挑花工具书,全方位介绍挑花工艺及其经典图案;举办了挑花技艺培训班。
1、荣誉表彰
1992年,望江挑花作品《岁岁端阳》在中国黄山工艺品博览会中获得优秀设计奖。
1992年,望江挑花获得中国黄山工艺美术品博览会名、特、优、新产品奖。
2、重要展览
1999年,望江挑花参加了广州工艺品博览会。
2000年,望江挑花参加了芜湖国际旅游工艺品博览会。
2009年3月30日,望江挑花在澳门展出。
3、代表作品
《万事如意》《福寿双全》《和谐有余》《“牛”转乾坤》《四神护乾坤》《九龙盘旋》《岁岁端阳》《和谐大团圆》《四和团圆》《唯善呈和》《凤戏牡丹》《百鸟朝凤》《四喜娃》《六喜娃》《八喜娃》《五福捧寿》《徽州民居系列》《青瓷系列》《生肖系列》等。
2008年6月7日,挑花(望江挑花)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25。
始于唐代的望江挑花,起源于望江百姓的祭祀活动。当时,望江设置县治不久,陆地面积狭小,集中在古雷池东、南、西三方环护的大雷岸。望江当地人以捕鱼业为主,仅有少部分地区可供耕织。由于古时人们抵御灾害的能力差,也无法科学地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只有将幸福和安康寄托于神,祈求上苍的庇护。最初的望江挑花就是基于一种虔诚之心,专为敬神之用。望江人从少男少女的头上剪下一缕长发,拧成发线,在麻上挑织出日、月、星、辰、神、佛等,作为祭祀的供品,这种供品又被称为“敬褡”。
晚唐时期,文学家罗隐隐居于望江的香茗山莲花书院内读书著述,并时时在乡间走访,与当地人研讨文学、工艺、地理、乐律等。在这种交流中,千姿百态的挑花制品引起了他的重视。罗隐精心设计图案,并改进了挑花的技术,引导望江百姓用棉纱代替毛发,用棉布代替麻布,将挑织出的图案饰于衣、巾之上。挑花工艺也因此逐渐从祭祀活动中脱离出来,演变为衣饰及其他装饰用品。农家妇女常常在劳动之余学习挑花等针线活,她们创作出来的挑花制品不仅可以装饰自己,还可以敬献长辈、馈赠亲友,同时也能成为男女谈婚论嫁时的定情物或姑娘婚嫁时的陪嫁品。
明末清初,古雷池退化成为沙洲、草泽,大量移民进入望江定居,望江人创作的望江挑花很快为外来移民所接受。
清代,望江挑花已成为望江当地农家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土地国有化、集体化及棉花统购统销政策的制约,直接用于挑花创作的手工织布机生产的“老布”(土布)也没有足够的原材料可供应,望江挑花被迫中断。
20世纪70年代后期,“老布”的纺织在后山部分村庄的个别农户家恢复,传统的挑花艺术才再度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