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富县农家,传统的家庭摆设较简单,碗架是最庞大的摆设物,分上、中、下三层,上层摆瓦盆什物、中层摆瓦罐盛米面,下层放水缸、腌莱瓮。每逢年节喜事都要制做一套全新碗架薰画,俗称碗架云子来布置碗架遮挡灰尘的美化装饰作用,两边再贴上对子花,即增色、又对称又好看。
薰画是在传统碗架云子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民间剪纸派生艺术品。是富县劳动妇女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结合艺人的审美要求创造出来的,它和剪纸的区别在于用途不同,而且可以用色彩渲染,其装饰效果更为丰富、华丽。传统的碗架薰画,是采用剪纸薰样法拷贝出的一种云帘式装饰图案。先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出图案,然后用煤油打或桦树皮薰在麻纸上,色气薰至浓黑时,取下剪纸即成为黑白分明的云子花,然后用品色按自己的审美需要进行点绘。
富县熏画是陕西省富县的一种民间艺术珍品,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种艺术形式以黑色为骨架,通过巧妙利用颜色涂料绘制,创造出古朴雄浑、虚实相生的效果。富县熏画与剪纸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精品,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美名。
制作时,先用纸剪出图案,然后将剪纸附贴到另一张纸上,以清水雾喷浸湿后,再用煤油灯或桦树皮熏,熏至浓黑时,取下剪纸即成黑白分明的图画。为了改变单调的黑白色,妇女们在图画间隔处贴上彩色纸带或用其他颜色涂料绘制。
制作薰画用的剪样与一般性剪纸有所不同,剪纸大多是单独纹样,而薰画剪样必须构图饱满,故事性强,不让留有大面积的空白,见缝插针,添枝加叶,留有花边,这样不会在薰制后留有大块的黑色,而且形与形之间有呼应变化,有极强的装饰意味。
薰画的色彩是按照她们在刺绣中的配色方法,为了画面效果好,使色彩不致单调,利用色彩在画面上的小块分布与相邻色的小面积穿插,使色彩通过人的眼睛调合,从而产生丰富多彩的效果。有经验的作者常把颜色分出性格,如红、紫、黑为硬色、黄绿、桃红是软色,色彩搭配有“软靠硬、色不楞”之口诀。意是说软色和硬色相配更易和谐,显得色彩艳而不媚铿锵有力。传统薰画都强调年节吉祥喜庆红火热闹的气氛,红色作为主调,黄色为辅,绿紫色次之。画面色调稳定统一,热烈激昂,再加上鱼戏莲花,凤戏牡丹,麒麟送子,老鼠吃葡萄等多种吉祥幸福的阐意。
1、富县薰画是在“碗架云子”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独特自然环境和特有的民俗生活构成的,它古仆、浑厚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民间美术品种。
2、富县薰画的古老制作工艺和独特民俗生活方式,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还有特殊的传承形式,是其它地区不多见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富县薰画艺术,不仅丰富和完善中国民间美术品种,且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发掘、抢救、保护富县薰画艺术,对陕北地区乃至全国精神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古鄜州,辖三县一州,是当时延安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境内文物古迹遍布。有保留完整的秦直道,石窟艺术群和古塔建筑群。著名的唐宝室寺铜钟艺术和柏山寺石雕艺术是中国唐宋年间铸造、雕刻艺术的精品。
富县薰画同剪纸是姐妹艺术,历史很悠久《史记》中记载了汉武帝“剪相封弟”的故事,《木兰辞》中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剪相”、“花黄”:都是剪纸的形式。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颠沛至鄜州(今富县)写下了“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诗句。诗中反映的招魂剪纸至今仍流传在陕北、甘东一带。
富县民间艺术大多数传统优秀项目已经失传,只有薰画、刺绣、剪纸等少数古老民间艺术形式保留下来。薰画流传早、分布广、数量多、文化内内涵深厚,是陕西黄土高原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