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赭砚是江西省修水县的传统手工艺品。因石质以赭色为主而得名。清代道光皇帝侍读、修水籍万承凤曾将该砚呈道光皇帝,帝欣喜,视为珍品。后被列为贡品,所以又称“贡砚”。
修水中国贡硕是留存至今为数不多的纯手工制作,它有实用、欣赏、艺术、收藏价值,其制作繁琐,选料精细,造石料、画图、打坯、造型、精雕细刻,最后打磨、上腊或封油,工具之多,制作过程时间长,增添了传统色彩的厚重。
贡砚又名赭砚,产于江西修水。据《义宁洲志》记载:“紫石出武乡潭家埠紫石潭,石出水中者,良而坚,发墨,琢为砚,类端溪新岩石”。赭砚早在唐朝时期就以作坊问世,至北宋时,大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将赭砚广赠于友,使之名传天下。清代道光皇帝老师万承风,献赭砚于帝,帝喜而赐名“赭砚”列为贡品,故又名“中国贡砚”。
修水赭砚以赭色为主体,翠绿为镶嵌,并不少量的鸡血纹理。而且发墨易液,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墨书解久,不损笔毫。珍品中兼有金星、金晕、鸡血藤、鱼子、水波纹等花纹,胜似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凝视怡人,赏心悦目。且石质坚而不疏,触笔细而不滑,发墨速而不粗,贮水久而不涸。色泽和质地都形成别具一格的特点。加之制作时选料精良,高档贡砚构图特别强调意境、悟性,须细观石质纹理,令人神思飞扬,因色因纹而象形,使人工天然,巧为一体,尽得其妙。一方精砚的制作,须费百日之工,故历代丹青翰墨者视为珍品。
赭砚分素砚、雕砚两大类。素砚有二十多个品种规格,雕砚有高、中、低三个档次,三百余个图案品种。
历代民间艺人给予这些赭砚石材以灵气和生命,他们刻以山水、人物、鸟兽、树木,无不因势象形,各具神态,巧夺天工,浑然天成。砚品雕刻既有端砚的细腻精巧,又具有北派豪放气度。雕刻手法有:平面雕、浮雕、镂空雕、自然雕。构图强调意境,神形兼备,其中高档贡砚的构图特别强调意境、悟性,须细观石质纹理,令人神思飞扬。
雕刻工具有刻刀、锤子、凿子、锉、沙纸、沙布、圆规、转盘、划线器、各类油石。
贡砚品种有生肖雕砚、人物雕砚、山水、动物、花草雕砚、镇纸、挂件、摆件、笔架、笔筒、烟灰缸、图章、壁雕、碑刻、骨灰盒、茶几、茶具等。代表作品有:九龙戏珠、三羊开泰、马上封侯、松鹤延年、瓜砚、鸡砚等。
实用价值:贡砚石质坚而不顽,触笔细而不滑,发墨速而不粗,储水久而不涸,历来都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收藏价值:一方精砚的制作,须费百日之工,故历代丹青翰墨者视为珍品。近年来,赖冬生、王令等一批修水雕刻工作者,通过向各派学习加以自身钻研,精雕细琢,使每方砚“都为精品,亦为孤品”,使贡砚极具有收藏价值。
艺术价值:修水贡砚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钟爱,很多书法家都曾挥豪泼墨,盛赞贡砚。如赵仆初题:“墨旧款新山谷诗书曾得助,云兴波涌神州文笔着腾辉”,柳倩题:“书尽苏黄通翰墨,砚从修水出文章”,欧阳中石赞:“细润若疑脂,天然造化奇、惊涛生砚底,玉版泛新词”,范曾题:“砚出修水,字重苏黄”。
2021年5月24日,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申报的砚台制作技艺(修水贡砚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遗产编号:VIII-133。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砚台制作技艺(修水贡砚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修水县品升砚台有限公司评估合格。
早在唐宋时期,修水就有手工作坊生产。《义宁州志》载:“紫石出武乡谭家埠紫石潭(今修水征村乡),石出水中者,良而坚,发墨,琢为砚,类端溪新岩石”。北宋杜馆《云林石谱》载:“洪州分宁(今修水)深土中产石,五色斑斓,全若玳瑁,石理细润,亦堪作砚”。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号山谷,修水人),曾以此砚作礼品,广赠于苏东坡等诸友,令此砚名传于世。清道光年间,道光之师万承风(修水人)以此砚敬献皇上,道光帝爱不释手。视其色赐名"赭砚",列为清宫贡品,故又称"贡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