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毯织造技艺(阆中丝毯织造技艺),四川省阆中市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南充阆中丝毯编织技艺始于明朝。明著名学者郭子章所著《蚕论》记载“经浙至川,阆中蚕桑最盛”。1924年阆中“莲花牌”生丝获得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发达的蚕桑业促进了阆中丝毯行业的兴盛,明清以来,家庭作坊林立,尤以城南一街最多,百姓称为“机房街”,其名沿用至今。
2014年11月11日,地毯织造技艺(阆中丝毯织造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110。
阆中完整地保留了传统丝毯编织的全流程技艺。“片剪饰花”绝技,是以剪刀为工具,采取开、片、剪、投等技法,使平面的图案呈现浮雕感,让静态图案具有动态视觉效果。还有“织活图”绝技,织造者不点画坐标和色谱,仅观察图画原作,靠编织者自身对图画的鉴赏和理解进行二度创作,原图颜色层次变化渐进完全靠丝线来表现,作品大小、神韵皆成于心、眼、手的高度协调统一。由于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能力和表现手法,故“每作百幅而无一尽同”。
1、传承价值
阆中丝毯织造技艺不仅创造出精美的作品,而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同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体现了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的民族情感,也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2、传承状况
丝毯编织技艺是阆中市辖区内百姓代代相传的传统手工技艺。长期以来,阆中众多的家庭都以编织、销售丝毯为主要职业,是家庭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在阆中,人们习惯把丝毯称为“手工打结丝毯”。
3、传承人物
卢兴琼,女,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地毯织造技艺(阆中丝毯织造技艺)。
2017年底,银河地毯公司修建了“中国丝毯文化创意产业园”,设置阆中市丝毯织造技艺传习展示中心,用于“阆中丝毯织造技艺”项目的保护、传承、研习和展示传播。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地毯织造技艺(阆中丝毯织造技艺)项目保护单位四川银河地毯有限公司评估合格。
2024年3月20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依托地毯织造技艺(阆中丝毯织造技艺)项目的四川银河地毯有限公司入选。
2022年2月,由四川非遗新媒体平台打造的《四川非遗100》系列短视频(第二季)第二集以《心有千千结》为名,对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有着东方软浮雕之称的阆中丝毯织造技艺进行了全方位展示。
近年来,阆中丝毯先后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奖”、“全国手工丝毯质量评比第一名”、“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被中国内外专家誉为“片剪皇后”、“东方软浮雕”,产品远销欧美20多个发达国家,其技艺水平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阆中丝毯的工序异常繁复,最大的特点是高密度的手工打结,毯背每米丝线的道数可以达到一千多根,一平方英尺就要打90000个结,一平方米要打100万个结。这些经纬线打结缠绕全由手工完成,根据织成的图案,以开、片、剪、投等不同技法进行修饰,图案就可以呈现出浮雕的质感。
编织一条丝毯要二十多道工序,‘栓穗’后,还要经过‘过纬’‘砍头’等。丝毯编织完成后,再用剪刀将丝毯的图案勾勒出来,这样丝毯图案才有立体感,然后再对丝毯进行修边、错漏修补。
丝毯编织技艺是阆中百姓代代相传的传统手工技艺,自明朝开始,阆中就出现了丝毯编织作坊,清朝中期,丝毯编织成为城镇很多家庭的主要谋生职业。解放前阆中有张家花卉、薛家山水、大佛寺李家佛像等著名家族作坊10余家,一个家族数代人都从事丝毯编织工作,经过累积形成各自不同的图案风格并代代相传。阆中手工打结丝毯因其原材料讲究,技艺独特,所以产量一直较低,价格昂贵,购买者仅限于各地达官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