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渠县刘氏竹编),四川省渠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渠县竹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三百多年前,生活在这一带的古代人即已开始用竹材编制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到唐代,渠县竹编业已十分发达,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人们住竹房、坐竹椅、背竹筐、戴竹笠、持竹扇,处处都会用到竹编制品。入清以后,渠县的竹丝宫扇、细篾凉席等名噪一时,被朝廷列为贡品。渠县刘氏竹编工艺技艺复杂,工序繁多,从砍伐竹子到制作出成品要经过三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精细严密,是现代技术和机械所无法替代的。以这种技艺编织一件工艺品少则数天,多则需数月甚至数年。
2008年6月7日,竹编(渠县刘氏竹编)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51。
渠县刘氏竹编起源于何时,无史料确切记载。但在渠县城坝资人国都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印有大量的竹编纹样和竹编痕迹,由此渠县竹编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300年前。
春秋战国时代,赉人就用竹材制造劳动工具和编织生活用具。到了唐代,渠县的竹编业已非常发达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竹的依赖和喜欢,住房周围必栽竹种林。人们住竹房、睡竹席、坐竹椅、背竹筐、戴竹笠、持竹扇,生产生活离不开竹。
至清代,渠县的竹丝宫扇、细篾凉席等非常有名气,成为朝廷贡品和达官贵人的珍藏品。
民国初年,渠县竹编艺人李开文的竹丝宫扇,精美绝伦,多次被四川军阀刘湘和割据渠县的杨森作为珍贵礼物赠送给国内外宾客。
新中国成立后,渠县竹编业更加兴旺,品种丰富多彩,技术精益求精。竹编除了制作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如竹筷、竹床、竹椅、门帘、竹席、竹箩、竹篮、竹筛、竹扇、鱼篓、竹水车、竹篷船、竹蒸笼等等。
到了19世纪70年代,渠县竹编工艺迅速发展起来。年届花甲的刘嘉峰先生是渠县竹编工艺的主要传承人,他自幼喜欢竹编,跟随其祖父、父亲悉心学习竹编技艺。
1972年,他到自贡拜师龚玉文,学习龚扇艺术,综合各种竹编技艺,集各家所长,首创了竹编字画、提花瓷胎竹编、双面竹丝编、竹编屏风等一系列竹编工艺品,将闻名于世的成都瓷胎竹编、自贡“龚扇”发扬光大,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刘氏竹编工艺,在中国竹编行业独树一帜。由此破格从农村招工到县手工业联社,专门从事竹编工艺品的研究和创作,并于1980年创办渠县工艺美术厂,专门从事竹编工艺品生产。
1980年,发明了“提花编织法”,在中国首创竹编字画,该工艺是中国竹编工艺的一大创举,它推动了中国竹编艺术的发展。随着竹编工艺品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和技艺水平不断提高,渠县刘氏竹编的社会影响也日益彰显。
内涵
渠县刘氏竹编有“竹丝扣瓷”的美誉,缘于它创造了图案疏编、扭丝编、雕花、漏花、别花、贴花等多种装饰技法。竹丝紧贴瓷面,依胎成形,随胎编织,胎弯竹弯,形曲篾曲,编织成功后,竹丝和瓷胎浑然一体、结合的天衣无缝。在文化变迁、社会转型时期,刘氏竹编依然卓然独立,别具一格。刘氏竹编艺术的造型和装饰处处流露着巴渠文化精神。在造型设计上,注重产品外部形象与民族文化内涵以及绿色生态环境的结合。
表现形式
渠县刘氏竹编表现形态大致有三类:
一是瓷胎竹编类:花瓶、茶具、酒具、烟具、咖啡具等品种。又分提花编织、图案编织、彩色编织、素色编织及各种图案、造型,计数百个花色品种。
二是竹编字画类:分装裱字画、挂件(条幅、中堂、横幅)、摆件、屏风、台屏、地屏、宫灯等及各种图案,计数百个花色品种。
三是双面竹丝编:为中国竹编艺术中的精华,竹丝雪白透明,画面闪闪发光,薄如绸缎,图案由光线折射角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时明时暗,时隐时现,具有魔术般的艺术效果。有竹丝扇、台屏和装裱挂件等隐形竹编品种。
渠县刘氏竹编工艺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的代表。竹编以渠县本地产优质慈竹做材料,该品种纤维均匀细密,丝柔韧耐磨,上漆后光彩夺月。其制作流程是先砍伐竹子,选择材料,锯成竹节,刮去竹表青皮再到编织、油漆、晾干,整个生产过程有40多道工序:
1.选材工序:包括选择竹子,选择竹龄适合所编工艺品用材的竹料,砍伐竹子、锯节、去青。
2.做丝工序:将竹料做成竹丝,要求又柔又细,工序有破竹、开片、晒色、烤色、起薄、刮削、冲头、分丝、染色等。
3.编织工序:用做成的竹丝在陶器、瓷器或其他物品作为胎体,编织工艺品,工序有起头、编织、添经、起花、成图、收头。
4.成品工序:对编织成型的竹编进行整理,工序有整理、检验、油漆、晾干等工序。
5.入库工序:将基本成品进行再整理,使其较为漂亮。工序有再整理、验收、包装、登记、人库等工序。其制作时所使用的器具有小篾刀(制作竹丝和编织时之用)、镊子(编织时夹竹丝)、大针( 压挑竹丝用)、提花板(编织图案时用)、压铁(编织时压紧图案用具)、台面(编织物承载平面,桌子或案板)、铝锅(漂染竹丝用)、装裱用具(传统书画装裱用具)等。
渠县刘氏竹编代表作品有:瓷胎竹编类的《国宝》《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竹编字画类的《毛泽东长征诗》《观音菩萨》《兰亭序》等;双面竹丝编类的《月中观音》《哪吒》《威震河山》等;还有竹编卷轴《东篱赏菊图》《芙蓉锦鸡图》等与竹编台屏《嫦娥奔月》《正气凛然》等。
传承价值
渠县刘氏竹编以编工精细见长,其薄如绫绢,虽系以竹作画,却较富笔情墨趣,各种图案栩栩如生,显示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渠县刘氏竹编是劳动人民艺术创造力的较好体现,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工艺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渠县刘氏竹编属于纯手工操作,编织耗时耗神,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因此较多艺人都已被迫转行,学习竹编技艺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造成当地竹编业人才匮乏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刘氏竹编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急需善筹长策,积极应对。
传承人物
刘嘉峰,男,1946年4月出生,汉族,四川省渠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竹编(渠县刘氏竹编),申报地区为四川省达州市渠县。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四川刘氏竹编工艺有限公司获得“竹编(渠县刘氏竹编)”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评估合格,四川刘氏竹编工艺有限公司获得“竹编(渠县刘氏竹编)”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荣誉表彰
2006年,渠县刘氏竹编工艺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杰出手工艺品”称号。
2007年,渠县刘氏竹编被评为“中国优质名牌产品”。
社会活动
2017年6月10日,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在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举办,活动上展出了渠县刘氏竹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