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夏布制作技艺是中国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传统技艺,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夏布是一种将天然苎麻纤维通过手工纺织加工而成的平织布。苎麻纤维细长、质轻、强力大、光泽好,其构造中的空隙大、透气性好、传热快、吸水多而散热快,是天然纤维之王,有“中国草”之美称。这些特性使其制作的布料牢实耐用、挺括滑爽、透气排汗,被广泛用于制作夏季服装和蚊帐等床品,于是得名“夏布”。经过千年来袁州人民世代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袁州夏布制作工艺日趋成熟。
袁州夏布是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的特色工艺品,袁州夏布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袁州区城区和三阳、柏木、下浦、洪塘、彬江等乡镇,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袁州夏布以质地“柔软润滑、平静如水、轻如罗绡”而闻名海内外。在古代,粗麻布为奴隶、平民穿用,细麻布如同丝绸为高贵品种,供贵族使用。袁州夏布“嫩白、匀净,通行四方,商贾幅辏”,曾被列为朝庭贡品。
1、割麻。袁州夏布要用的原料是麻皮和麻杆之间的一层薄薄的纤维。要每年收割3次,五月收的春麻质量最佳,可织精细嫩白夏布。七月收的夏麻质量次之,可织一般夏布。十月收的秋麻质量最差,只能织粗夏布。
2、剥麻。将剥下的麻皮浸泡到水中脱胶,洗去黏液,为刮麻做准备。
3、刮麻。也叫打麻,就是清除纤维上的麻骨、麻壳和杂质,使其保持柔软、整齐。再把麻条晒干。
4、绩纱。把宽宽的麻条撕成细细的麻线,再一根根连接起来。
5、经纱。把卷曲的麻线拉直,力度要掌握好,不用力则拉不动,用力过度又容易断线。
6、浆纱。浆糊要新鲜、浓度适中,下手刷时要平稳,根根纱线上都要刷得内外均匀,不能松裂。
7、织布。有上机、织造两道工序,织时亢热、严寒都不宜。最后,经过漂洗及整形、印染等工序而制成产品。
文化价值:袁州夏布是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的纺织工艺具有许多显著的特征,为中国的纺织史增添活态的例证,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实用价值:袁州夏布可作床上用品、衣垫、墙布、门窗、工艺品、工业用布。
经济价值:袁州夏布“嫩白、匀净、通行四方、商贾幅辏”,曾列为朝庭贡品,是一种纯手工的“绿色天然环保”土特产品,为“袁州三宝”之一,不但满足国内消费者需要,还可出口创汇。
袁州夏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与苎麻的种植和加工一脉相承。《诗经》上说:“东门之地,可以沤苎。”说明2600多年前的周代,中国就已用自然发酵方法加工麻料。三国时吴国陆机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记有苎麻“缩根地中,至春日生,不岁种也”。这时苎麻的特性就已为人们所认识,积累了种麻经验。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杂诗》云:“御冬足大衣,粗细以应阳。”可见早在东晋就有夏布生产。南北朝时,江西的桑麻纺织业得发展,麻纺织技术也很先进,“亦有夜浣沙而且成布者,俗呼为鸡鸣布”。唐宋以来,江西是全国重要的苎麻产地,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纺织品以麻、葛为主,夏布生产很发达。北宋《元丰九域志》特别提到袁州夏布为朝庭贡品。明清时期,苎麻的种植已遍及袁州各地农村。到民国时期,袁州夏布产量增多,质量精良,逐渐形成了夏布生产和贸易中心,产品远销国内外。后来,因现代机械织布技术的日益发展,袁州夏布逐渐走向低谷。但随着日韩等国对夏布的重新开发,麻混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日益走俏,袁州夏布生产再度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