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炮台源于盛唐时期,明清时期传入西北,与当地穆斯林饮茶习俗相结合, 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茶品。茶具制作玲珑小巧,由茶盖、茶碗、茶托三部分组成,故称为“三炮台”或盖碗茶。
三炮台又称“盖碗茶”,回族传统饮茶风俗。是成都最先发明并独具特色。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称盖碗或三炮台,其寓意为“天盖之,茶盖 ;地载之,茶船;人育之,茶碗。”它包容了蜀人朴素的人文思想。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子。相传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780-783年)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因为原来的茶杯没有衬底,常常烫着手指,于是崔宁之子就巧思发明了木盘子来承托茶杯。为了防止喝茶时杯易倾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便于固定。这便是最早的茶船。后来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人人称便。到后世环底做得越来越新颖,形状百态,有如环底杯。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就在成都地区诞生了。这种特有的饮茶方式逐步由点巴蜀向四周地区浸润发展,后世就遍及于整个南方。
回族的盖碗亦称三炮台。因盛水的盖碗由托盘、喇叭口茶碗和茶盖三部分组成,故称盖碗或三炮台。盖碗茶因配料不同有不同的茶名,如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窝窝茶等。用滚开水沏成。给客人上茶,要在吃饭前。倒茶时,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放入茶料,然后冲开水加盖,双手捧送,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春尖茶、红枣、桂圆干、葡萄干、冰糖、玫瑰花、菊花、枸杞、也可放入杏干、莲藕心等
回族讲究沏茶,认为用雪水、泉水沏茶最佳。 饮用:喝三炮台碗子茶时,一手提碗,一手握盖,并用碗盖随手顺碗口由里向外刮几下,使之浓酽,然后把盖子盖得有点倾斜度,用嘴吸着喝。这样一则可以刮去茶汤面上的飘浮物;二则可以使茶叶和添加物的汁水相融。不能拿掉上面的盖子去吹飘在上面的茶叶,不能接连吞饮,要一口一口地慢饮。如此,一边啜饮,一边不断添加开水,直到糖尽茶淡为止。当喝完一盅还想喝时,碗底要留一点水,不能喝干。
1、桂圆干咬开口子,和所有原料一起放进盖碗里。
2、浇上烧开的热水,盖上盖,这是第一泡水,5分钟后,撇去,不用,算是洗茶洗料水。
所有的料放进盖碗,就等热水浇上,洗个澡的先。
倒掉洗澡水,弃之不喝,第二三泡水才是精华。
在西北喝碗子不能掀开盖子对着碗子吹。喝之前一定要提起盖在碗口刮几下,把料搅起来,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卤变清汤。
碗子怎么喝才喝的地道,喝前拿起盖刮几下,然后斜盖,左手的大拇指、中指分别带起碗子,食指压住盖子,右手托起下面的托,倾斜碗子,喝里面的滋补茶。很讲究吧。
喝茶时,一次不喝尽,留一些水,需要添水,就把盖子翻开,立在托上,自然有手眼勤快的小子,提着大茶壶来一次次地添水。如果已经喝够了,就把茶盅的水全部喝干,用手把碗口捂一下,主人自然知道,就不再续水。也可以把里面的枣子吃了,不讲究时,甚至可以把葡萄干、杏干一扫光……
红枣补血养神、枸杞甘平质润、补益肝肾、冰糖则补中益气、和胃、润肺、有生津、清热的功效、桂圆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葡萄干可以补气血,强筋骨,利小便,而菊花在夏天喝最宜,清热解毒。所以说喝刮碗子茶去腻生津,滋补强身,有人也才敢放言“宁丢千军万马,碗子不能不刮”。可见这个刮碗子三炮台在西北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反正是在西北但凡饭馆里,没有不备好了三炮台待客的,吃羊肉喝三炮台最是搭配,不上火,解腻、滋润。茶最常见用春尖、毛尖,枣、桂圆、枸杞、冰糖必不可少,其余的则根据自己喜好添减。
对茶叶的要求是很讲究的,云南春尖茶和沱茶最上档次。饮用时将茶叶放在"三炮台"的茶盅里,讲究用刚刚煮沸的"牡丹花"开水冲泡。然后,用盖子轻轻由前往后,由浅及深地慢慢刮,让茶叶徐徐沉入茶碗底。这时扑鼻的茶香迎面飘来,促使你情不自禁地想喝一口。先用左手端起碗子底盘,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环成兰花状夹起碗盖,斜着在茶碗上刮一下,汁清色碧、水汽袅袅,轻嚼慢咽,一股纯正浓郁的茶香渗透五脏六腑,实乃人间一大享受。
若是家中来了贵客,那更要奉上三香茶、五香茶、八宝茶,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重。除了上好茶叶外,还要配上冰糖、桂圆、红枣、杏干、枸杞、葡萄干、无花果等,喝起来苦中有甜,甜中带酸,非当今五花八门,品种繁多的饮料所能媲美的。茶叶含咖啡碱、茶碱、鞣酸、挥发油等,有兴奋大脑和心脏作用,既能解渴消暑、强心利尿,又能舒筋通络消积食。因而东乡族老人寿星多,与酷爱刮碗子的生活习惯分不开,东乡族老人黎明即起,沐浴礼拜完毕要喝早茶。午餐、晚餐每餐必喝茶。 东乡饮茶习俗的产生与其生活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明代河州地区茶马交易繁荣,促成东乡族饮茶习惯。久而久之,茶成为东乡族人民不可缺少的饮品,并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