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芯纸色泽淡黄,纤维细长,质嫩性韧,洁净柔软,厚薄均匀,耐拉性好,吸水性强。为区别质量,成纸后装成担加盖商行印章,按照质量,最好的盖头印,稍次的为二印。再次分大剔、小剔,供本地之用。盖了印的装担产品,不缺张数,不缺斤两,也没有缺角、裂缝、开孔、叠层等残次纸张,用户完全信得过。
1、砍竹
竹的时间有讲究,一般是在小满前后,竹子刚刚有点开叉未长出新叶,像老鼠尾巴状,这时的竹子纤维有了一定韧性。从山上砍来,将其锯成一节一节,五尺五寸左右,剔除竹节。
2、沤竹
下一步便是沤竹,这道工序用时最长。事先要砌个三合土水池,不能渗水,长6米,宽3米左右。将竹子和石灰一层隔一层整整齐齐码在池内发酵,还适当加入一定比例的胶、杨桃藤、香叶子等东西,发酵过程至少得需40多天,一直到竹纤维泡软,呈腐烂状即可。
3、湿打
接着就是“湿打”工序。先将池内的石灰水冲净,再将竹纤维放到石臼里舂,这个一般要利用天然落差,筑个小水碓,上游的水沿着沟渠,带动那2米多长的舂头,一下一下,像鸡啄米样,叮咚叮咚,清晰有力,阵阵传响,一直将竹纤维捣成粉絮状。
4、抄纸
紧接着是最见技术含量的抄纸环节。将粉絮状的竹末倒入水槽中,加入适量的水,就成了纸浆。再用那种用竹丝编成的长达1米,宽0.6米的竹帘木框来荡料。说着,程云生到楼上翻箱倒柜,特地找出黑色竹帘给我们看,非常细密,编制技艺高超。
用这竹帘轻轻晃荡,滤去水分,就成一张黄澄澄的纸,然后小心地扣在案板上,将竹帘地揭起。这个手法轻重有讲究,太轻了,纸太薄容易破,太重了,纸又很厚。因此,抄纸人需有灵气。明代《天工开物》中曾经总结过秘诀:柔轻拍浪。这分寸把握要得当,用的是暗劲。站在那水槽前荡料,一天下来要抄1000多张,累得腰酸背疼,非常辛苦。
5、松纸
那纸一层层地往上压,慢慢地滤去水分,可以用石头等重物压,人可以站在上面跺,尽可能榨去水分,到大半干时,再逐渐地松纸。
6、烘纸
然后在另一个棚子里,砌个造型独特的炉灶,炭火置中间,再把纸贴在两边墙上烘,烘干了就可以揭下来,整理打捆了。
表芯纸生产历史悠久,清时达到鼎盛,自古均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1973年起,由于政府的扶助,先后在仙源、茭湖、白水、赤兴等地建半机械化纸厂。1985年上纸产量32万担,到1990年土纸产量310吨,黄纸产量2192吨。1995年后,国家对小型造纸厂进行关停,机制纸产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