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剪纸风格精巧、秀丽、典雅、带有浓厚的人文和地域特色,从剪纸样式上分为:单色剪纸、斗花剪纸和摞贴剪纸。
兴平剪纸种类丰富多样,主要有:窗花、门符、礼花、灯花、供花、墙花、炕围花、顶棚花、刺绣花样等。
兴平剪纸题材和内容多为上千年来代代传承的纹饰图案与文化内涵,并在现实生活中形成浓厚的地域与人文情怀,主要有:传统果实、植物,如菊花、莲花、石榴、仙桃等,象征富贵、逸情、多福、高寿等;吉祥动物喜鹊、鸳鸯、鸡、鹤等,运用谐音寓意的手法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盼;还有神话故事、民间故事、戏剧人物、百姓生活等题材或表达祈求祝福、镇宅僻邪,或表达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愫。
兴平剪纸的发展得益于农耕文明下民俗文化的发展,也是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兴平剪纸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基因,分布十分广泛,无论年俗、婚俗、丧俗、巫俗、宗教、庙宇以及四时八节,都离不开剪纸艺术的表现,剪纸已融入老百姓的生活,无论是剪纸的题材内容,都是一种文化生活符号,运用谐音寓意的手法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盼;或表达祈求祝福、镇宅僻邪、禁忌,或表达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愫。咸阳地区都有分布。但独特的地域,许多民俗活动的剪纸形成了独特的民俗信仰和禁忌,特别是庙宇剪纸,丰富的文化内涵,参与的广泛,已形成完整的体系。
唐朝诗人杜甫的“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诗句,唐朝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关于“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幡”,剪纸的民俗实用功能之一就是承载的是宗法信仰,剪纸运用于庙宇宗教的活动之中。在兴平,每逢农村庙会,庙会前一个星期,本村一些能工巧匠的妇女自发组织开始为庙会准备五色旗、软匾、桌旗、花灯、万人伞、纸幡、纸衣、鞋帽等祭祀所需剪纸用品。剪纸形式有单色、对色、摞贴、描绘等,种类丰富讲究,有庙堂装饰的门符、五色幡、五色旗、瓶花等,道场法会的经幡、引魂幡、袍子、法器、万人伞等,题材多是流传久远寓意多样的传统图案和宗教文化符号,特定的宗教文化符号赋予民俗活动的造型艺术和表现形式,形成独具一格的民间宗教庙宇剪纸的特色和民俗禁忌。庙会前一天晚上,本村或外村的妇女统一在寺庙集合,准备好祭祀法坛用品,开始进行祭祀活动。民俗活动由当地术士进行,所有祭祀法坛用品全部按祭祀法规焚烧祭祀。
在兴平地区,从事庙宇剪纸的群众参与很广,宗教信仰以其丰富成熟的文化载体和生命力,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流传至今,无论是佛教、道教、儒教,在历史的长河中,由最初的封建礼教,演变为融合民俗生活的文化形态,并以其各自不同的格局为载体,其形成了不一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继续将宗教信仰的原始祈福、纳祥、辟邪的思维延展在了生活化、民俗化、艺术化的庙宇剪纸上。最能代表庙宇剪纸的民间宗教信仰,组织门派很多,丰富多彩,而且各自都有不同的剪纸特色,文化寓意,在他们的信仰活动中,处处都是剪纸艺术展示的舞台,是将民间宗教信仰与剪纸艺术结合得最完美的民俗文化活动形式。
兴平剪纸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离不开民俗活动,可以说兴平剪纸因民俗而生,依民俗而发展,年俗、婚俗、丧俗、巫俗、宗教、庙宇以及四时八节剪纸有其独特的发展、信仰、俗规禁忌。特别是庙宇剪纸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活动填补了陕西剪纸乃至中国剪纸分门别类的空白,对研究宗教文化、民俗信仰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020年兴平剪纸被列入咸阳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兴平人杰地灵、物阜民丰,数千年的农耕生活孕育了兴平丰富的民间文化。历史深厚文化的积淀,民间艺术根深脉广,戏曲、曲艺、舞蹈、雕刻、刺绣等民间艺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尤其茂陵石雕,构思超凡,题材多样,意象博大深沉。特别在表现各种动物的造型上,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皆蕴含着饱满的生机,或腾跃或宁息,生态万般,无不各具其妍,韵致宛若。质朴而有灵趣,力雄风雷,气势浑厚磅礴,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两千多年前汉文化遗产,举世无双的古代雕刻艺术杰作。兴平汉武帝茂陵南侧出土的一组一组金银箔剪制的动物怪兽作品,形如指甲般大小,图纹有虎、象、怪兽、鸟与云气。造型精巧、生动、巧夺天工,作品除了与剪纸所用的材质不同外,把汉代石刻艺术与剪纸艺术的完美融合,已具备了剪纸的造型方法和制作技术,也是兴平最早剪纸艺术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