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一个沿海开放、经济发达的地方,也是一个竹编文化活跃的地方。广东竹编以其轻便耐用、适应性强而闻名。广东竹编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日用品,如扇子、风筝等,这些物品适应了广东炎热潮湿的气候;另一类是艺术品,如花鸟鱼虫、龙凤狮子等,这些物品既展示了广东人民对自然和祥瑞的喜爱,又表达了广东人民对生活和未来的向往。
广东竹编背后的文化印记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海洋文化,广东是一个沿海地区,海洋对广东人民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广东人民喜欢用海洋元素来装饰自己的竹编物品,如贝壳、珊瑚、海星等都成为了广东竹编常见的图案。这些海洋文化不仅体现了广东人民对海洋的依赖和利用,也反映了广东人民对海洋的敬畏和探索。
二是移民文化,广东是一个移民多元的地区,广东人民不仅在国内各地迁徙,也在海外各地定居。广东人民在迁徙过程中,带着自己的竹编物品,也学习了其他地方的竹编技艺,使得广东竹编有了更多的变化和创新。
信宜竹编是特色传统手工艺品,广东省信宜市以竹器为主的编织业具有悠久的历史,竹器品种多,产量大,是出口创汇大宗工艺品。竹器原料是竹子,全市有竹子20万多亩,为竹编工艺品提供丰富材料。编织工场星罗棋布,遍及全县各乡镇农村。竹编工艺水平不断提高,编织艺人手工精巧,善于创作,并能根据市场变化而不断创新。
信宜竹编生产由单一的竹编,发展到用竹芒藤柳等为原料,开发出竹藤、竹木、竹芒、竹铁混合编织。所出口的竹器制品花色品种繁多,主要有花篮系列、彩篮系列、飞碟系列、书箱系列、圣诞系列等,近万个品种。这些竹制品的形状五花八门,有飞鸟型、家禽型,有花卉状、塔状的,有鸳鸯、蝴蝶型的等等,琳琅满目,枚不胜数。
潮汕竹器是广东省潮州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古代没有纸,人们便把文字写在用竹片制成的竹简上,故称书籍为“书策”,或“书册”,因而竹器便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并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但竹器会因地域不同而乡土人文特色迥异。
潮汕竹器品种繁多,除了竹文具中用直径较粗的竹材剖开制成扁片长条状而隆起覆瓦、并在上面镌刻书画的臂搁(又称秘搁)和用较粗的整一节竹制成、外围镌刻有书画的笔筒,以及用作文房四宝的毛笔笔管等,还有很多竹制的生产、生活用品,按其用途可分为农具类、生活用具类、观赏玩具类,此外,还有香筒、香骨、烛骨、折扇扇骨,以及油纸伞的枝骨和灯笼内胎等等。
郁南竹编至今已有近300多年的历史,编织出的竹器工艺精湛,品种不断丰富,各式各样的纯手工竹编制品琳琅满目,散发出原生态、古朴的迷人魅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家居、工艺的审美观也日渐返朴归真,竹器制品因其绿色、环保、美观、实用的特点,逐渐得到民众的认可。
惠州竹编工艺品多见于桥东新民街晒布场的竹器手工业以及城郊个体生产者。解放前,晒布场已形成以生产竹器用具为主的专业街,要产品有竹台、竹椅、竹床、竹箩、竹篷、竹扫等生活用品和竹制工艺品。
制作竹器工艺品,要选取质地优良的苗竹、黄竹为主要材料,经过浸药杀虫消蛀,再经过车筒、喷漆以及画面、贴、刻等装饰工序制成产品。具有造型朴实大方,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如竹帆船造型精巧逼真;笔筒、挂壁花瓶简朴美观;还有竹剑等,也深为儿童喜爱。有的产品既实用又可供欣赏,有一种扇帽,编织得色彩斑谰,可当扇子,可作帽子,别具一格。
揭东竹丝编织画,又称篾织,是潮汕地区已经濒临失传的一门民间艺术形式,竹丝编织画运用极为幼细的黑白两种或多种竹丝挑压交织成图案形象,所制的竹丝编织画具体明快,如通花锦绣,若隐若现,富于变化和动感。色彩古朴淡雅,自然和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一种技艺极为精细、巧夺天工的民间工艺品。
2013年,信宜竹编项目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3年,竹编(揭东竹丝编织画)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