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起源
梭山竹编,云南省鲁甸县梭山乡特产。梭山竹编工艺历史悠久,技艺高超,产品如竹制品生活、生产用具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2、艺术特征
梭山竹编制品主要有簸箕、篼、篮、粮屯、蒸笼、筲箕、背箩、箩筐等,这些精致有花纹的竹制品经久耐用,将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融于一体,堪称传统手工艺、竹篾特质与文化美术的完美结合。
1、历史起源
傣族和竹子自古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爱竹、用竹,擅长竹编工艺,傣族竹编历史悠久,世代相传的竹编技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艺术特征
傣族竹编工艺精细,造型朴实大方,图案变化美观,制品种类繁多,是优良的实用工艺品,其中以笆萝、饭盒、槟榔盒等竹器编织技术最有代表性,傣族竹编经过通体髹漆,内施朱,外漆金,并压印出孔雀翎纹和镶嵌五彩琉璃图案,尤其富丽堂皇,可以作为上好的陈列工艺品。
1、历史起源
绥江县位于云南省东北缘,金沙江南畔,数万亩竹林郁郁葱葱,竹笋、竹材、竹编为当地民众增收发挥重要作用,绥江人栽竹、喜竹、用竹,将竹子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2、艺术特征
绥江竹编涉及选竹、砍竹、破竹、编织等工序,主要分偏工艺价值的平面竹编和重实用价值的立体竹编两大类,平面竹编难于立体竹编,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3、荣誉认证
2017年,绥江竹编被公布为云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历史起源
宜良孕育了一方竹编工艺流传发展的土壤,宜良竹编产生于明代。
2、艺术特征
通过数百年的传承,宜良竹编工艺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编制流程,并且各地还有特色竹编制品,永丰营的篾帽,周家营的箩,吕广营的粪箕,小街的簸,段官营的提篮,马街的背箩,茴香村的筲箕是绝活。
3、荣誉认证
2022年12月,宜良竹编入选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历史起源
篾灯是云南鹤庆白族制作的民间竹编艺术品,白族制作篾灯,据传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是明朝初年屯田将士入鹤戍屯时传入的。它的制作工艺颇为讲究,一套流程,就是一部白族人民创作的艺术精典。
2、艺术特征
鹤庆白族篾灯选用的是一种生长在马耳山阴坡、冬霜过后的山竹,分为写实型和描图型两大类型,写实型篾灯的艺术风格是造型夸张,蕴含着匠人奇妙丰富的想象,会意空间大,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美感;描图型篾灯,是一种组合型的艺术型彩灯,造型多姿多彩,构图夸张而栩栩如生,刻划神态洒脱而韵味别具,色彩和谐而玲珑剔透。
云南腾冲蔑帽是一种竹编工艺品,属斗笠类;普通等级的产品都是作为农民上山下田劳作时挡雨的雨具,甚至热时当扇子扇风、坐时当垫子垫坐。其优质产品则做为“晴遮太阳下(雨)遮雨”的随身之物,背在身上同时产生审美效果,近似一种饰品,因此也常做为礼品用来馈赠亲友。
腾冲蔑帽之所以不叫斗笠而叫篾帽,主要因为“蔑”类太多,“篾”字十分重要,共有“起顶篾”、“穿顶篾”、“戗顶篾”、“长把”、“短把”、“邀线”、“花胎篾”、“撬篾”和“扎边篾”等九种,每顶篾帽都如此,绝对无法省去一种。
1、历史起源
地处临沧市临翔区凤翔街道山区腹地的中山村有百年的竹编历史,中山竹编文化悠久,是临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2、艺术特征
中山竹编使用的竹材经过严格挑选,竹编在制作过程中全凭双手和一把刀进行手工编织,匠人们经过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抽匀等十几道工序,再缠嘴过把、紧扣瓷器,精心编织出不同图案,产品推陈出新,不仅有竹编灯笼、竹编花瓶、竹编茶具等生活器具,还推出了竹编保温瓶、竹编手提包、竹编文具、竹编平面画等创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