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山乡竹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干热河谷区,农家房前屋后,沟边山坡遍布慈竹、斑竹等种类的竹子,具有竹筒长、节稀、纤维长、拉力好、韧性强、易于启篾丝以及耐水、耐酸、耐碱、在冷热骤变时也不起化学反应等特性,梭山竹编竹器取材于当地出产的竹子,由当地手艺人全手工加工制作而成,这种竹编竹器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身,用途十分广泛,深受大家的喜爱,是鲁甸有名的特色产品。
梭山竹编的编结种类有:桃箩、背箩、提篮、撮箕、斗笠、筛子、簸箕、竹椅、水果篮、吊篮等数十个品种。
木瓜心、升子底的编发:人字路、木瓜心;木关心、要记清;两边编门二逢中要认真;压一压三抬一抬三;依次编编附中心点;颠倒口诀又再编。
刘自会,女,汉族,1968年生,鲁甸县梭山镇黑石村人,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竹编代表性传承人,鲁甸县“乡土人才”。她编织的吊篮、水果篮、竹椅、背篓、簸箕、斗笠、提篮、挑箩等数十个竹编品种在省内外深受欢迎。
刘自会的竹编制品作为传统工艺的代表性作品,在昭通30年来的各类庆典活动中频频亮相,广受好评,成为工艺美术佳品和馈赠品,其作品还流传到日本、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
梭山乡的主编工艺在200多年前就有了历史记录,当时的工艺很粗糙,制品单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在劳动、生产、生活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推陈出新,现在的竹编工艺品不单能进入生产生活中,还可作为一件艺术品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