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岫岩满族剪纸),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岫岩满族剪纸艺术是满族劳动群众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而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历史悠久,起始于满族进入岫岩的17世纪初叶,岫岩满族剪纸的特点是写形、写意、写神、写心,表现手法古朴、粗犷、浑厚、洗练,其剪纸工具及材料简便普及,一把剪刀、一张大红纸,就能创造出一幅精美的图画。岫岩满族剪纸的代表作品有《千蝶图》《狮子戏绣球》《戏虎图》等。
2008年6月7日,剪纸(岫岩满族剪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16。
17世纪初叶,清兵进驻岫岩,大批满族人在岫岩定居,由于满族人供奉祖先的习俗,挂旗以及由挂旗演变出的窗花、棚花、灯花等艺术作品开始在岫岩民间形成、发展,并在满族婚、丧、嫁、娶等习俗中广为利用。
18世纪中叶,许多山东汉人到岫岩谋生,岫岩人向他们学习剪纸艺术,使得岫岩满族剪纸在古朴、浑厚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产生了不少既粗犷又精致而且带有汉族味的新作品,并逐渐形成了有自已独特语言的剪纸艺术。
民国时期,岫岩满族剪纸的创作者群体不断扩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文化行政部门注重岫岩满族剪纸的发展,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民间剪纸活动,岫岩当地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少年孩童,都有从事剪纸活动的。这个时期的岫岩满族剪纸表现形式多样,不仅有传统题材的作品,而且出现了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
改革开放以后,岫岩满族剪纸创作队伍不断发展,岫岩满族剪纸参加了中国满族民间剪纸大展等展览并多次获奖,其作品逐渐脱离了狭隘的局限性而愈发大气,出现了如刘吉英、赵秀芝等民间剪纸艺人。
20世纪80—90年代,岫岩满族剪纸活动活跃,岫岩地区多次举办剪纸大赛、剪纸展览以及剪纸创作班、研究班等,岫岩满族剪纸创作者每年都创作出大量剪纸作品。
艺术风格
岫岩满族剪纸具有浑厚朴实、粗犷洗练的艺术风格,其造型以祖辈相传的“底样”为依据,构图丰满规正,造型夸张传神,纹线条刚健明快,剪刻镂空成片。岫岩满族剪纸比较注重主体的外貌神态,手法上不拘一格,随意性强,艺人在保持物象大轮廓的基础上,内部只是剪出必要的纹路和花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即可。同时,由于“闯关东”时关内剪纸的流入,岫岩满族剪纸的风格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部分艺人学习关内剪纸,剪刻时运用锯齿纹、月牙纹等艺术元素,使作品于朴拙之中蕴蓄工巧。
造型技法
同中国其他地区剪纸一样,岫岩满族剪纸的主要造型技法离不开阴刻(阴剪)、阳刻(阳剪)和阴阳剪刻结合这三种表现形式。
阳刻在岫岩满族剪纸中比较多见,阳刻就是按照画稿的图案造型,保留并剪出大形的外轮廓线条和形内各种变化的结构线条,剪掉主要整体造型轮廓线以外的空白部分,镂空形内线条之间较大的块面,从而造成线线相连而不断,玲珑剔透而秀美的艺术形象,尹淑兰就是一位擅长阳刻的民间剪纸家,她的《斗鸡》《花仙子》等都是岫岩满族剪纸阳刻的代表作。
纯粹的阴刻法在剪纸中并不常用,它是与阳刻法完全相反的剪刻造型方法,就是把设计样稿轮廓以内的点,线、面等造型结构部件,全部剪刻空去掉,保留大形轮廓线以外的空白纸面,从而显现出剪刻后形成的虚空面造型。此法为传统漏印和染色花样剪刻所常用。如高日映的《舞》主要利用阴刻技法,其线条结构有断而不连的特征。一般来说,把剪刻出轮廓大形以后,再将显示其内部形体结构的多数纹饰线条及小的点面镂空去掉,最终保留大形的实地体面,并以镂空形式展现线条造型结构的方法也视为阴刻。这种阴刻方法在传统剪纸中具有实用价值和独特审美效果,呈现出黑(红)白对比强烈,画面厚实朴拙,虚实变化有致的艺术特色,如宋桂兰的作品《孺子牛》,动植物体上的纹饰都用阴刻表现;田岐生的《八仙》衣纹都用阴刻,显示出与阳刻造生的不同风格。
作者根据剪纸面稿造型的虚实关系和黑(红)对比的需要,通过巧妙的安排布局,在同一幅作品中,把阳刻和阴刻两种不同技法交替使用,有机结合。阴阳相济,层次分明,增强剪纸作品的表现力和审美效果。这种形式多为以阳刻线条造型,以阴刻纹样装饰的手法,不管怎样剪刻,都装注意做到“千刻不落,万剪不乱”,如果随意剪断线条,整幅作品就会支离酸碎,如任作福的作品《钟馗》,用刚劲古朴的线条画出钟馗刚正不阿,正气凛然的形象,而以阴刻纹饰表现出钟尴身边猛虎的形象和皮毛质感。整个画面显示出人虎相依而质感不同、虚实相配而整体协调的效果。
纹样特征
装饰纹样是剪纸中普遍运用的元素,岫岩满族剪纸在东北满族剪纸的基础上,融汇了黄河流域民间剪纸的造型纹饰语言,形成了以锯齿纹和月牙纹为主,以太阳纹、柳叶纹、水滴纹、勾云纹、涡轮纹、朵花纹等为辅的装饰纹样。
岫岩满族剪纸的制作分为剪刻工具和辅助工具,剪刻工具有剪子、刻刀以及蜡盘。剪刀为普通的大剪刀,刻刀主要有斜口刀、圆口刀、平口刀以及尖形刀等,多由艺人自己制作。除了主要的剪刻工具之外,岫岩满族剪纸还需要扑粉包、磨刀石订书器、曲别针、铅笔、橡皮、固体胶棒等其他辅助工具。
岫岩满族剪纸以单色为主,常用的纸张为普通大红纸。此外,也可以选用红、黑、绿、蓝等颜色的蜡光纸和绒面纸进行创作,可以产生独特的观赏效果。
选题起稿:按照创作的需要和剪纸的用途,确定相应的主题和表现形式,然后设计绘制底稿。
剪刻:传统剪纸常用的手法为折剪法(也称为折叠剪法),在操作时要根据创作构思,首先把准备好的纸张进行有规律的折叠,可以对折,也可以多次同向折叠或一正一反折叠。折叠压平后可在叠面上起稿或直接剪刻。为了一次剪刻出多张作品,艺人也常采用叠剪法。就是把所用的纸张,根据设计需要,预先切割成大小相同的幅度,然后一张一张地重叠起来,将四角对齐钉牢压平压实处理以后,按描好的样稿进行剪刻创作。此法如果用剪子每次至多可剪6张作品。如果用刀具刻凿,则每叠剪纸可达二三十张,此法常用于刻制挂笺或窗花。
成品处理:全部剪刻完成以后,要对作品细部进行认真检查修整,清除掉不应有的毛刺,处理好剪刻不够精确到位的细节等。
揭离存放:如果是一次剪刻数张作品用边揭边吹气的办法,自上而下将每一张剪纸都完整无损地揭离开来。暂不使用或不展示的小幅作品,可以先装入相册或者夹在书本里存放起来,也可以进行简易粘贴处理保存,粘贴时不易使用强力胶水和稠糨糊,可采用固体胶棒,选剪纸背面几处较大块面,呈散点式抹上较液,然后再粘贴到托褙纸上即可,不必全部粘平贴实,以免把剪纸粘得太死,粘贴好的剪纸可用塑料薄膜袋封装保存。
岫岩满族剪纸表现的主题,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习俗息息相关的各种传统题材。
这些题材包括宗教信仰、时令节日、婚丧嫁娶、日常生活等方面。
岫岩满族剪纸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满族剪纸表现的宗教信仰内容基本相同,其中典型的形象是分管婚姻、繁衍、指路等不同事务的160多位嬷嬷神,另外还有祖先神、自然神等萨满教中的各种神灵。
表现时令节日的剪纸,往往被悬挂在门檐上或粘贴在窗上、门上、墙壁上,表达吉祥、祝福、思念等各种寓意,用以烘托节日气氛。
岫岩满族剪纸还经常表现满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场景,用艺术的形式再现与满族人民生活相关的婚丧嫁娶、歌舞娱乐等场景,其代表有《玩嘎拉哈》《扯老鹞》《吃火锅》《叙家常》《悠宝宝》《打茧线》《纳鞋底》《太平鼓》《拜年》《回讷讷家》《拜花堂》《挖参》等。
传承价值
岫岩满族剪纸在曲折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满汉融合的特征,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较高的民间美术研究价值。
岫岩满族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鞍山地区民间剪纸艺术的奇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岫岩满族剪纸与满族民俗相联,无论在婚丧嫁娶、时序节令、宗教礼仪等活动中,都有着岫岩满族剪纸的影子,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传承状况
由于老一辈艺人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又缺乏学习传承的兴趣,岫岩满族剪纸日趋衰微,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进一步加强保护。
保护措施
2008年,岫岩满族自治县对传统剪纸作品进行了整理,并举办了剪纸培训及研究班,发展了剪纸创作者100多人。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岫岩满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剪纸(岫岩满族剪纸)”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剪纸(岫岩满族剪纸)项目保护单位岫岩满族自治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重要展览
2012年6月6日,岫岩满族剪纸在辽宁省沈阳市举办的2012中国·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暨生产性保护成果展中展出。
2019年10月,岫岩满族剪纸在“锦绣辽宁多彩非遗”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活动中展出。
岫岩满族剪纸曾参加《中国民间一绝》展以及东三省民间剪纸艺术展。
荣誉表彰
刘吉英的岫岩满族剪纸作品,获得了首届中国满族民间剪纸大赛一等奖。
2001年,岫岩满族剪纸作品在辽宁省民间艺术节剪纸展中获得一、二、三等奖。
2005年,岫岩满族剪纸在辽宁省剪纸大展中获得三个一等奖、四个二等奖及四个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