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静乐剪纸),山西省静乐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静乐剪纸始于汉代,种类主要有墙花和窗花两大类,内容有民间传说、生活场景写照、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自然风景等多种艺术题材,大都反映的是中国的传统文明仁、义、礼、智、信的理念。静乐剪纸风格粗犷豪放,洋溢着黄土高原芬芳的泥土气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014年11月11日,山西省静乐县申报的剪纸(静乐剪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项目编号:Ⅶ-16。
剪纸,民间也叫窗花、剪花、刻纸或剪画,通常用纸、布料、皮革等制成。
静乐剪纸始于汉代,经过各个朝代的演变,发展到清朝达到顶峰。
1986年,静乐县文化馆编印了《静乐民间剪纸》,其中部分剪纸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静乐剪纸的造型构思独特、主题鲜明,剪纸工艺娴熟、线条流畅自然,其中的花鸟鱼虫草栩栩如生,人物形象各具神态,活灵活现,静者成飘逸中的趣味之雅,动者如纸面游动、跃然纸上、如临其境。
山西静乐剪纸的构图遵循传统剪纸的普遍特点,就是惯用平视体的构图。作者的视线与被表现的对象成九十度角,从轮廓上体现特征。在布置画面时,将不同正面、侧面的物象排列在一条水平线上,或将一组形象置于另一组形象之上。平视构图避开了复杂的透视关系,视点不集中,物象特征明显,便于造型的夸张和变形和将杂乱零散的东西条理化,产生较强的装饰效果。
从传统图案的组织构成形式来看,山西静乐剪纸图案多为单独纹样和适合纹样。单独纹样的构图有均衡式和对称式两种,体现出剪纸的形式美。山西静乐剪纸以均衡式居多,一般人物题材的构图大都为均衡式。
静乐剪纸的艺术灵魂与艺术境界,大都反映的是中国的传统文明仁、义、礼、智、信的理念,赞扬真、善、美,针砭假、恶、丑。
静乐剪纸创作过程中,借助剪子和刻刀,在纸材选择上注重剪纸材料的耐久性、防水性、防腐蚀性、高韧性等特点,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采用相应的剪纸材料与搭配适宜的颜色进行折、剪、贴。
静乐现代剪纸艺术采用了正形负形、对称折叠、撕烧烫染等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将立体分层、叠加、旋转等多种现代艺术方法运用到剪纸创新中,成为了静乐剪纸的新视觉造型艺术。
静乐剪纸内容丰富,如民间传说类的“八仙过海”与“麒麟送子”等;生活场景的写照类的如“姥爷送外甥”“抿豆面”“四姐挑菜”等;另外,还有花草树木类、飞禽走兽类、自然风景类等多种艺术题材。
静乐剪纸代表性作《姥爷送外甥》,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传承价值
静乐剪纸具有与生活意境、相似、情趣的艺术效果,其线条剪绘出的画面感单纯、热烈、情感丰富,有着晋西北土地粗犷豪放、雄浑有力、洗炼流畅、取舍恰当等特点,既保持了静乐本土原始的朴实厚重味道,又有着造型丰富、形象夸张、面阴衣阳、相映成趣的专业艺术特色,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传承状况
静乐剪纸存在着的技艺“衰退化”问题,也面临着艺人“老龄化”和缺乏年轻后继者的传人“稀有化”困境。
传承人物
孟仙凤,女 ,1953年生,静乐县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忻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18年5月15日,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山西省静乐县申报的“剪纸(静乐剪纸)”入选。
2019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静乐县文化活动中心获得“剪纸(静乐剪纸)”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剪纸(静乐剪纸)》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为静乐县文化馆(静乐县美术馆)。
重要展览
2017年,静乐剪纸参加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举办的“欣欣向荣,心灵之州”静乐剪纸展和民间舞蹈的表演。
2019年,静乐剪纸参加在成都举办的“第七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2019年11月,静乐剪纸参加在昆明举办的“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22日,静乐剪纸在西安汉景帝阳陵博物馆举办互动教育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