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柘荣剪纸),福建省柘荣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柘荣剪纸源于唐代中原民间剪纸技艺,以剪为主,用具十分简单,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个织篓即可创制作品。柘荣剪纸在柘荣当地城乡广为流传,既是男婚女嫁、生日寿诞、婴儿满月等民俗活动中常用的装饰品,又是家居装饰、旅游纪念和收藏馈赠的佳品。
2005年,柘荣剪纸被列为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2008年6月7日,剪纸(柘荣剪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16。
2009年10月,柘荣剪纸与全国各地的剪纸项目组合而成的“中国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柘荣剪纸源于唐代中原民间剪纸技艺。唐朝以后由于战乱等各种原因,中原流民迁入八闽定居,带来了民间剪纸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这些民间艺术在柘荣民间开花、传播、蓬勃发展。由于柘荣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历史上长期与内地交往较少,使原先来自中原的乡风民俗、民间文化(包括民间剪纸)在柘荣得以保留和传承。
柘荣剪纸最早由民间刺绣的底样发展而来,多出自民间乡村巧女之手。她们得艺于祖辈传授,八九岁便学抠花样。在农事家务之余,用一把剪刀、几层薄纸,以自己周围的生活为依据,寄自己的理想与希望于剪刀,围绕节日、民俗等喜闻乐见的活动,凭着对生活的体察,运用大胆丰富的想象,把自己的情感用剪纸再现出来。早期剪纸多依附于民俗活动,有用于贴在耕锄上以企盼来年五谷丰登的,有贴于碗橱和灶边及陶瓷器皿上以祈福驱邪的,有用于祈求生儿育女和幸福安康的,有覆盖于箱、笼、枕和坛口上的,还有用于生日寿诞、新婚嫁娶的,更有用于祭祀招魂的。
风格特征
柘荣剪纸作品主体风格古朴、浑厚、粗犷、写意。在艺术特色上,柘荣剪纸造型多变,大胆夸张、变形,不求对称,内部镂空,阴阳变化大小不一,黑白美显而易见,与黄河流域出土的陶俑相似,具有远古艺术之美,质朴而自然。许多作品质朴可爱,外形随意挺劲、剔透鲜明。造型生动、线条中实,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丝毫没有人为的雕饰感,达到了似与不似的传统艺术效果。
闽东柘荣的戏曲剪纸,相比北方更注重情景交融,柘荣的戏曲剪纸,不仅人物的扮相、手势和面谱都简洁化,高亢强烈的节奏起伏也影响着剪纸的形式感,使得柘荣剪纸显得粗犷豪放,手法上接近于明代的木版年画。
表现形式
柘荣民间剪纸从实用目的来分类,主要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窗花。贴于窗门之上的叫窗花。由于房间采光的需要,窗花一般都不太大,而且十分注重镂空的效果。窗花的样式比较自由,除窗角花有固定的形状之外,一般对外形不加限制,给了作者以广阔的创作天地。
礼花、喜花、供花。装饰在馈赠亲友的礼品上的叫礼花。为了达到祝福的目的,礼花多用吉祥图案,形式也较严整,如许多礼花的外形采用具有象征意义的桃子、石榴、葫芦、菱花、花瓶、银锭、如意等形状。结婚时装点在各种日常用品上的叫喜花,常以“喜荷鸳鸯”“双喜临门”“石榴结子”等为主题,还有一种喜庆花,是在祝寿或庆贺生日时用的,题材多取“松鹤延年”“福寿双全”等。旧时还有一种装点供品、祭品的剪纸样式称供花,解放后已不多见。
鞋花、枕花、肚兜花、帽花。做鞋面刺绣底样用的叫鞋花。鞋花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金丝月牙形的,从鞋头延伸至鞋帮的适合纹样;另一种是绣于鞋头的各类小团花纹样。鞋花的题材以花鸟鱼虫为主。用于旧时农村的长方形(或长圆形)枕头两端的刺绣底样的叫枕花。它的特征是在方形或圆形中配置花纹图案,艺术上要求疏朗匀称,虚实得当,题材均取吉祥之意,如“富贵牡丹”“龙凤呈祥”“双猴打鼓”等。
丰富图案
柘荣剪纸作品中出现的鱼、石榴、莲花、水瓶等元素,是婚俗中常用的吉祥纹样,贯彻着生殖、多子的民间生命主题,剪纸作品《童子爱莲》即构成了一个吉祥的情感艺术世界。而对于高寿的老人平安去世,俗称喜丧或白喜事。喜丧是把丧事作为喜事来办,与生前庆寿一样仍要突出喜庆之气氛。闽东地区有柘荣剪纸送老花,是丧俗中用来做送老鞋花的。去往冥府行路用脚,将吉祥的过桥剪纸花绣在亡者的鞋上,是对亡灵顺利过桥的祈祷和希望。图案中不仅有金童玉女,还有莲花、鸡、宝树、狗、鱼等,有的还绣有太阳,对逝者的归去充满纯真和仁厚的情感。
柘荣剪纸以阳剪为主,阴剪为辅,阳剪和阴剪相结合。用具十分简单,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个织篓即可。不用粉本,只打腹稿,先剪外部轮廓,然后慢慢向内镂空,一气呵成。
花样繁多的大幅复杂作品,也只把要剪的物体在画面中安排好,然后简单勾勒轮廓,再用刀口细长、咬合整齐、刀尖锐利的大小剪刀各一把,采用阳剪、阴剪手法,配上各种纹样剪制而成。
小剪刀剪精细部位,如动物、鸟兽的羽毛、花瓣、鱼的鳞甲等,大剪刀剪整体轮廓,一般由内到外,在意念下形成自然有节奏的变化,使物体生动、丰实、美观。
剪纸题材
从柘荣民间剪纸的题材内容上看,可以分为风俗人物剪纸、神话传说剪纸、戏曲故事剪纸、吉祥动物剪纸等等。
日常生活和风俗的题材所表现的都是闽东农村中喜闻乐见的事情,较多的是生产活动,如耕地、碾米、丰收、婚丧嫁娶等。这一些原本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经艺人的双手便变得十分有趣了。她们往往凭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甚至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或者不符合自然的形态:大牛的肚子里出现了小牛,侧面的牛头、马头、人头上出现了正面的眼鼻口。
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题材,在闽东地区农村中很受欢迎。“牛郎织女”“劈山救母”“二十四孝”等传说故事,《红楼梦》《西厢记》《白蛇传》中的戏曲人物,“化蝶”“断桥相会”等爱情场景,被剪刻得生动感人。像孙悟空这种散发着生动豪爽之气,机智勇敢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劳动人民在艰苦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乐观精神,一直在劳动人民中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柘荣剪纸中不仅有美的题材,也有“丑”的题材。五毒(蟾蜍、壁虎、蛇、蜈蚣、蝎子)的形象在实际生活中本来是丑的,但在剪纸的艺术形象中却被赋予了善的品质,用“五毒”即“无毒”起到了保护人类的作用,从表达美好的愿望出发,反映了劳动人民朴实纯真的美好感情。
部分作品
作品《虎鹿图》,娃娃骑在虎背上,在追逐一只奔跑的小鹿,想象奇特,作品旨在祝愿娃娃像虎一样的壮实。
作品《迎春图》中的公鸡比树大,花比公鸡大,虽然不符合现实逻辑,但画面整体繁而不乱,给人以欢愉之感。
传承价值
纵观柘荣民间剪纸艺术,其古老的表现艺术实为中国民间美术发展的重要内容,它扩大了民间美术的表现领域和思想内涵,对群众历史知识的启蒙、道德判断的教育都有重要作用。剪纸艺术中的表现题材随刺绣、戏曲的活跃和繁荣而发展。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民间美术作品几乎到处看到生活形象,对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有重要作用。这些剪纸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为民俗文学及戏曲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对促进对外和闽台文化交流,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传承状况
随着传统民俗文化内涵的日益淡化,柘荣剪纸的功能正逐渐弱化,加之传承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柘荣剪纸的生存发展困难重重,迫切需要有关方面加以重视,制订措施进行挖掘保护。
传承人物
袁秀莹,女,1927年生,2009年5月被评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剪纸(柘荣剪纸),申报地区:福建省柘荣县。
保护措施
2014年7月3日上午,宁德师范学院柘荣剪纸教育基地正式揭牌。柘荣剪纸教育基地是宁德师院与柘荣签订的合作项目,是宁德师范学院师生了解剪纸艺术的窗口,同时也是一项保护和弘扬柘荣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柘荣县文化馆获得“剪纸(柘荣剪纸)”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剪纸(柘荣剪纸)项目保护单位柘荣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重要活动
2012年12月28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柘荣剪纸展览”在福州开幕,柘荣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袁秀莹等现场表演剪纸艺术。
2014年,在“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上,拓荣县袁秀莹剪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项目参加了艺术节的“中国——阿拉伯国家非遗精品大展”活动。
荣誉表彰
2014年,孔春霞的创新剪纸《大丰收》参加“中国梦·我心中的梦”2014全国剪纸艺术名家精品展大赛,在近千幅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