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和林格尔剪纸),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和林格尔民间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古代生活在这里的北方马背民族,在他们的生活中开启了剪纸艺术的先河。和林格尔剪纸在总的大方向上反映出来了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所以在剪纸的内容和表现上面也是十分丰富的。在剪纸的体现上主要运用了羊、马、牛、骆驼、鸡、鹅、兔等形象,有象征吉祥意蕴的符号纹样,有象征吉祥意蕴的花草动植物等纹样,有些图案还象征了自由农耕游牧的场景,用简单淳朴的手法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情,体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008年6月7日,剪纸(和林格尔剪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16。
和林格尔民间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古代生活在这里的北方马背民族,在他们的生活中开启了剪纸艺术的先河。
早在北魏时期,以游牧为生的鲜卑族就表现出了剪纸艺术的镂空透雕意识。这一点可以从北魏鲜卑墓出土的金银箔透雕饰品以及同期蒙古族人民制作的毡绣、鞍鞯、箭筒、弓衣、革囊及其他手工饰物上得到佐证。在这一时期,在鲜卑贵族拓跋氏民族融合政策的指引下,大批内地汉族劳动人民迁至和林格尔地区。各民族之间在生产、生活方式上出现了深度融合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民间剪纸艺术也得到了充分的交流。通过历代和林格尔能工巧匠的传承,和林格尔剪纸艺术逐渐走向成熟和规范。
和林格尔剪纸在总的大方向上反映出来了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所以在剪纸的内容和表现上面也是十分丰富的。在剪纸的体现上主要运用了羊、马、牛、骆驼、鸡、鹅、兔等形象,有象征吉祥意蕴的符号纹样,有象征吉祥意蕴的花草动植物等纹样,有些图案还象征了自由农耕游牧的场景,用简单淳朴的手法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情,体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和林格尔剪纸的技艺在和林格尔县是十分普及的,全县人民无论男女老少,在谈及剪纸艺术上都有自己的观点,而且基本上都会剪出漂亮的剪纸作品,这种剪纸艺术的传承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地区的文化理念和特色,让这里的村民都能剪善刻,对剪纸艺术情有独钟。和林格尔剪纸的因其地形和位置的特殊性,所以在剪纸的造型上风格上是总体粗旷、深沉浓厚,但是在细节上又有较大的不同。东南山区的剪纸风格是装饰性强、粗旷、简约,虽然不修边幅,但是却耐人寻味,线条变化丰富,茁壮健美。北半部分的山区在古代是敕勒川的一部分,在清朝时期,这个地区的蒙古族和汉族相互交流和融合,并且通婚,许多蒙古族放弃了游牧,过上了比较稳定的农耕生活,因此,这个地区的剪纸带有少许的游牧民族特色,风格比山区显得更为精致细腻,这也是因为山区生活比较富足的缘由。经过数代人的不断积累和发展,和林格尔在剪纸的内容和造型上也有所创新,比如在对事物的造型表现上,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身内容,不添加过多的繁琐细节,重大方向、大轮廓的形象,并且把典型的传统剪纸饰样发挥到了较好,但是这些大轮廓的造型或者纹样的装饰表现技法都是为了表达被刻画描写人物的传神,并不是为了简单的装饰而去装饰的,通过这些酣畅淋漓的效果,需要手工艺人的的工艺和对生活感悟的日益积累,并不是一两天就可以练成的,这些手工艺人才是生活中真正的艺术家。
过大年用祝福、祈盼、吉祥如意、幸福美满、丰收、致富等窗花、顶棚花、门神等花花绿绿的剪纸,把农家院落装点得五彩缤纷;正月十五,各样灯笼上的剪纸,更是千姿百态;五月端阳节,剪出各种造型的大公鸡,寓意是免受“五毒之害”;结婚喜庆、洞房的布置,也都用剪出的喜花、双喜字与喜鹊,特别是“麒麟送子”“团圆富贵”“鸳鸯松鹤”“莲生贵子”“龙凤吉祥”,扣碗、石榴、葫芦、鹿、金鱼、莲花等剪纸作品,都有幸福美好,早生、多生贵子的寓意;小孩生病,要剪出拉手娃娃,寓意招魂、去邪。也有歌颂美好生活、反映农耕牧场的,如牛、马、羊、猪、草原雄鹰、农耕场景、蒙汉团结、套马、挤牛奶、草丰畜壮。还有表现戏曲、故事的内容丰富多彩。
然而,看似简单的民间剪纸,却有着较深的艺术哲理,有着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林格尔剪纸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观之,和林格尔剪纸展现出如下的一些艺术特点。
首先,和林格尔剪纸艺术是平面二维的造型艺术,具有平面化的造型特点,是吸收汉代画像砖和原始先民阴山岩画的造型风格,以影绘造型为基本方法,粗犷而不失精巧,概括而不失生动。剪纸造型打破了时空观念,把所有图形都作平面化的处理。它不同于西洋画中讲究明暗关系,而是只在长和宽的二维平面中创造空间、情境。我们在婚宴庆典中看到的龙凤、双喜字,都是典型的平面图形,只把红纸剔去虚形,留下的实形便是需要的图纹。
其次,和林格尔剪纸在造型上的概括性与夸张性特点十分突出。在和林格尔剪纸作品中,不管任何形象、纹样都不是面面俱到的,而是抽取形象图纹具有代表性的特点加以夸张,让人一目了然,是老鼠绝看不成猫。如在人物的肩部和胯部剪出四个圆形代表四轮车的四个车轮,只是手部剪成驾驶的动作,俨然是一个开四轮车的人。夸张、概括而生动,右侧的四轮车也采用了夸张和高度概括的手法。让人惊叹其艺术表现力。
再次,和林格尔剪纸还具有图案化的艺术特点。剪纸艺术中可以把人物、花鸟、山水等都变为图案。这里既可以把人物、花卉、动物等组合成一个适合的单独图案,也可以把某一种形象进行变形组成图案,如右上图的剪纸,就有图案化的艺术特点。
而且,和林格尔剪纸的造型图案,可依需要随意变形(人格化)、综合及相互转化。笔者采访不少和林格尔民间剪纸艺人都表示,剪花(剪纸)没有规矩,不用正经画样子,好看就行。这些农民的话语,通俗地说明了民间剪纸艺术的随意性和可变性,说它图案化,其实也是可以变的。在作品中作者可随不同的内容、形式需要,把人物、花鸟、动物等随意变形、转化,互相填充画面空白,以达到艺术效果。
经过数代剪纸艺人,尤其是劳动妇女的不断积累和传承,和林格尔剪纸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有所创新和突破。如对物象的造型表现上,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性,不追求过多的琐碎细节,而重物象的大轮廓。这种轮廓的表述传神、有味。在大轮廓定势后,才开始在内部进行必要的装饰和随心所欲的理想美化。他们会恰到好处地运用锯齿纹、月牙纹、雨点纹,把一些传统剪纸装饰纹样发挥到非常饱和的状态。
有时为了丰富艺术表现效果,但又不失整体,他们把锯齿纹做了变体,即不留锯齿纹常有的间隙,凡剪刀过处冗密而生动,不落俗套,较好地服务于主题。又如表现马的不同质感,他们采用不同的运剪方式,或裁、或剪、或锥、或挤、挫、压,一剪多用,充分拓展了剪纸艺术表现的空间,大大增强了剪纸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欣赏趣味。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大轮廓”造型或装饰纹样的体质表现技法都是为了展现被表现物象和作品本质的传神,而并非单纯的为装饰而装饰。
由于剪纸产生于民间,不可能有很优越的创作条件。人们只是在劳动之余拿起一块现有的红纸或其他纸张,把自己的感受用剪刀剪出来。这种纸的大小、形状、质地都无定式,可依形把人物纹样或其他纹样按照纸的大小、形状剪成精美画面。
和林格尔剪纸剪刻方法有阴阳剪刻、镂空技法和勾连技法。
“阴阳”可代表事物的正反两面。“阴”是指背向太阳,阳光照不到的地方;“阳”是指向阳,阳光能够照得到的地方。凸出为阳,凹陷为阴;外和表为阳,内和里为阴。西方哲学中的矛盾也属阴阳学说,原始先民思想观念中的正负相生、虚实互补、始即是终等都是阴阳哲学的基础,也是民间剪纸工艺与技法形成的源头。阴阳观念与民间生活习俗联系紧密。在剪纸中,花样的纸型为阳,掏空的地方为阴。 “黑白剪纸”也称为“单色剪纸”,其造型有“阴刻”、“阳刻”和“阴阳结合”等三种方法。“阴刻”是刻去表示形象的轮廓线,在大块面上表现线条,效果厚重、结实,有强烈的黑白对比感,北方剪纸创作多采用此法;“阳刻”又名“镂刻”,与“阴刻”相反,是刻去空白部分而保留轮廓线,效果流畅清新、玲珑细致,江浙剪纸多采用此法;“阴阳结合”是指在同一幅作品中出现了阴、阳刻两种方法。其中阴形与阳形互相契合。
镂空效果使剪纸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当然它是以“剪”为前提。原始剪纸基本以外轮廓塑造形象,后来剪纸镂空技法形成的作品均以点、线、面的方法表现形体结构。镂空技法的诞生使民间剪纸由粗放的风格向精细过度,形成了剪纸新的造型观与审美。
整体的连接性是勾连技艺的重点,剪完后要“提得起,贴的上”,线与线的交织是一个整体,剪去的阴线部分是互相隔断的。因而作者在构图时必须要让所有对象都勾连以形成整体感。
民间剪纸艺术题材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剪纸艺人的创作动机,创作者所形成的主观直觉,受到了强烈的主观意识、认知思维和表达方式的控制,于是将淳朴的审美理想与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相结合,升华为富于激情的剪纸创作。剪纸艺术的题材多与创作者的生活环境、民族习惯、哲学观念、情感状态、审美思维等因素有关联,剪纸作品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作者的思维形态和所要表达的内涵,通过作品本身的形式语言,我们就可以直观的体会到作品本身所反映的内涵。
和林格尔剪纸艺术,有着其独特的生活环境,其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相互交界的地带,不可能只受一种文化思维的影响,故而,和林格尔的剪纸艺术,富于多种民族特性,可以说,和林格尔剪纸艺术是少数民族游牧文化、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其蕴含的民族习惯、生活方式、哲学观念、情感状态等,都有着较复杂的、多元化的特性。
和林格尔民间剪纸遍布和林格尔的乡镇、农村,上至白发老人,下至儿童少年都对剪纸情有独钟。和林格尔人,特别是和林格尔的农村妇女,能剪善刻,她们结合当地的民俗特点,在节庆、婚丧嫁娶、祝寿、生日、刺锈底样、窗花、墙圃、房屋装饰、礼品与包装、会场布置等时节和场合,都充分发挥了剪纸的特点,使其成为和林格尔民俗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和林格尔剪纸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和林格尔剪纸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迅速转变,和林格尔剪纸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传承乏人,急需加强保护。
段建珺,男,1973年6月,内蒙古和林格尔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剪纸(和林格尔剪纸),申报地区为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和林格尔剪纸学会获得“剪纸(和林格尔剪纸)”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剪纸(和林格尔剪纸)项目保护单位和林格尔剪纸学会评估合格。
2017年6月8日,由呼和浩特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和林格尔县人民政府主办,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林格尔县文化体育广电局、和林格尔县教育局、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内蒙古剪纸学会、和林格尔剪纸学会等部门承办的呼和浩特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之“草原儿女心向党,千人剪纸颂盛世”主题活动,活动上展出了和林格尔剪纸技艺。
2018年9月28日,一场内蒙古非遗文化展示活动正在斐济共和国首都苏瓦举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草原之花”的和林格尔剪纸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地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