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门鸭有近200年的饲养历史,因当地养鸭农户及孵坊集中在城区东部娄门一带,而且养户多养体型大、蛋肉两用的品种,故名娄门鸭,因体型较大,又名娄门大鸭。
娄门鸭原产于苏州市,历史上因为当地养鸭的群众及孵坊集中在娄门一带,昆山市为中心产区之一,主要分布于锦溪、张浦、淀山湖、周庄、巴城等湖区乡镇。
娄门鸭成年公鸭头颈墨绿色有光泽,背部黑色,部分主翼羽有白点,胸部棕色,腹部灰白色,尾部黑色,有性羽;喙黄色,少数略带青色;胫、蹼橘红色。成年母鸭以红麻羽为主,少数深麻羽,镜羽蓝色;喙青灰色;胫、蹼橘黄色。雏鸭体躯绒毛以黄色为主,头部有黑斑,尾部黑色。
娄门鸭主产区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苏东南部、长三角中部,是扬子江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东傍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全市地势低平,平均海拔4m,年均气温15.7℃,年降水量1100mm,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等。
成年公鸭体重2.4~2.6kg,母鸭体重2.1~2.3kg。开产日龄为160~180天,66周龄产蛋数190~210个,蛋重75g。公母配比1:10时,受精率为90%左右,受精蛋孵化率90%左右;母鸭无就巢性。
娄门鸭历史上饲养量较大,解放产量100多万只。上世纪60年代受其他鸭种冲击,娄门鸭饲养量有所下降,年饲养量20多万只,90年代饲养量急剧下降。
2008年,昆山市农委联合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开展娄门鸭抢救性保护,并于2013年新建保种场,开展娄门鸭搜集整理和提纯复壮,经过资料收集、整理、保存等一系列抢救性保护,群体外貌特征和生产性能与历史记载基本相符,并于2016年年底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专家组现场鉴定。
昆山市畜牧兽医站等单位在搜集整理娄门鸭遗传资源的同时,注重收集娄门鸭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昆山市档案局、苏州市档案局、报刊杂志、互联网等渠道,寻根溯源,查找娄门鸭相关历史记载、历史资料,扫描影印相关文献,编印《娄门鸭历史》一书,提高市民对娄门鸭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和进一步开发娄门鸭遗传资源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娄门鸭是在苏州湖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与消费习惯下,经当地人民长期选择而形成的地方家禽遗传资源。过去虽然受其他鸭种的冲击导致其饲养量大幅度下降,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鸭肉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白羽肉鸭已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挑剔的味蕾,口味较好的娄门鸭必将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养殖企业可将娄门鸭进行系统整理和提纯,挖掘其生产潜力,发挥其肉质优良特性,以苏州酱鸭、卤鸭和爊鸭加工为消费推手,进行开发利用,可以发展成昆山乃至苏州的地方特色产业。
2014年,昆山市农委向江苏省农委提出了把娄门鸭列入江苏省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申请。2014年10月,娄门鸭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畜禽遗传资源现场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