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崖玉树图》是元代黄公望创作的纸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中山峦重叠,群山积翠,云烟缥缈,山腰殿阁隐现,山下平溪长松,小桥横卧,一人策杖寻幽,一派深远优美的意境。该图作于纸本上,充分发挥了笔墨融合的韵味,笔法疏松苍秀,点染随意,设色淡雅,潇洒自如。
图中山峦重叠,高松杂树遍布于窠石坡岸之上,梵寺仙观掩映于山石林木之中,若隐若现,点缀左右。山下林木葱郁,坡石相间,一位老者正策杖徐行,溪桥横卧,净水流深,一派幽远浑融的景象。
此画无款印。幅上元张翥题诗中说:“一峰居士精神健,此笔前生应画师。”指出此图为子久之作。另有元无名氏、王国器、陆行直,明徐霖六家题记。钤闻龙、张见阳等鉴藏印七方。
黄公望一生常来往于富春江和虞山一带,江南山水成了他绘画的主要题材。他的山水画宗法董源、巨然,兼及荆浩、关仝,并受到赵孟頫的影响,可谓融会贯通而自成一体。他的画多用浅绛少见青绿,表现出一份特别的淡然与天真。《丹崖玉树图》便是黄公望浅绛山水的代表作品,也是黄公望的晚年之作。
整幅画面,设色淡雅,苍然浑秀,体现了画家寄情于景、寄乐于画的平淡天真的艺术风格,那份独有的笔墨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此图的山石树木造型,采取了重叠排比的手法。全图可分为三个层次。整个构景为荒山乱石,这里指江浙沪三角地带的典型风光,是指这一带的自然景致。远处峭拔峻秀的山峰,自山顶处山峰,从左向右伸展,呈一个“丫”形,山势峻险崎特,且有着荒气和乱气。山巅和山坳处,杂树和草木丛生,点缀着整个乱石般的山头,山头最高处,云雾蒙蒙,隐约可见。中景山石嶙峋,山石有竖立,有横卧,有乱石堆砌,有众多的矾头累积成一种嶙峋的意趣。近景均为坡陀碎石,堆积呈崎岖的不平丘陵似的。坡石间有数株古松拔地而起,枝干挺拔,枝叶茂密,似有顶天立地之势,巨松两侧均长有其他杂树。在古松和杂树荫下,座落着数间房舍,掩映在山坳和丛树下,仅露出部分屋角-画幅的右下侧有一座板桥,将两岸接连,有一位高士策杖于桥。此图虽画的是荒山乱石,但从画面的笔法来看,笔墨未必荒率,而且还很滋润,但构景却的确是一种荒山乱石的气氛,诸多的矾头累积成一种嶙峋的山石意趣。
《丹崖玉树图》构图甚繁,疏密相间,用笔却甚简。画面下方留有大部分空白,山石少皴或不皴,与全皴的乱石形成对比,愈显画面之空灵而充实。设色浅绛,淡冶秀雅,笔法松秀。在笔法上,变宋人的繁缉填密为简括松秀,减弱水墨刻画,改以勾皱为主,略加渲染,生动地表现出了江南山峦质地松软、平淡秀逸的特点。在山水画作品中,分布于山石之间的亭台楼阁交代的非常清晰,虽小但传神,点景物的作用不单单是为了丰富画面,而更多的则是充分的刻画自然形象,使经营位置更加巧妙,景物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人与自然情景交融更加和谐。在山石的描绘上,黄公望同样是对景造意,严谨的遵照自然造化。树木的描绘同样来源于大自然。表现出江南清丽明洁的山色。
山石用繁密的皴,采用长披麻皴,不用渲染和没骨,由于仅仅用一片浅绛色远远不能遮掩其鳞状交错的山坡土石之纹,反而使层层叠叠的意趣更为明显。画松多用勾叶,造成一种线条之间的交叉,所以在此画中呈现出线条纵横的集束之美。树根房顶均施淡赭色。笔法苍秀,设色淡雅。山坡和山坳间的杂树草木,均以浓墨横点而成,与山峦的大片空白对比呼应。总体来说,画中形象皆用浓墨湿笔写出,采用近实远虚,近浓远淡,近大远小,观者倘身临其境,似乎有一种高耸难测之感。
该画曾经明董其昌等收藏。1959年,中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在筹划一项书画展时,无意间发现了黄公望的一幅画,经专家鉴定,这幅画是黄公望浅绛山水画的代表作《丹崖玉树图》,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为了保管好《丹崖玉树图》,对外文委决定,将这幅画交给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2017年9月—12月,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武英殿设“赵孟頫书画特展”,《丹崖玉树图》在其中“第三单元:松雪遗韵——赵孟頫的艺术影响”中展出。
黄公望,元代画家。原姓陆,名坚,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又号大痴道人。平江常熟(今属江苏)人。后继永嘉(今浙江温州)黄氏为义子,黄公年九十,膝下无儿,得子喜道:“黄公望子久矣!”故改名姓,为黄公望。曾任中台察院掾,后被诬入狱。出狱后,入“全真教”。曾研“九流之学”,且通音律,作散曲。来往于杭州、松江等地卖卜。50岁左右专心于山水画。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富春大岭图》《天池石壁图》等。著有《写山水诀》。